西藏搭格架地区铯矿床研究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om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搭格架硅华铯矿床位于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北、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南的打加错—打加芒错NS向裂谷南端,是西藏地区特有的现代热泉矿床,其硅华中铯含量高达11632×10-6,初步估计其资源量约达14459.42t,为超大型矿床.本文以搭格架地区主喷泉、窒息泉口和酸性泉湖三处为研究区域,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的调查和分析了搭格架矿床地质特征,结果表明:矿区碱性泉水的Cs含量为6.25~8.37mg/L;酸性泉水的Cs含量为0.22~1.42mg/L,由此推测pH对Cs在泉水配分、富集过程中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主喷泉口和窒息泉口周围,高Cs含量硅华出现在近泉心区域,其中主喷口附近沉积物Cs含量为1923~9533μg/g,古代窒息喷口周边沉积物中Cs含量为2721~5940μg/g.基于沉积物Cs含量-空间分布图解的分析结果,推测主喷泉口硅华的沉积方式可能有地表泉水正常化学沉积和喷发泉水溅落沉积两种方式,而窒息泉口硅华的沉积方式应以泉水正常化学沉积为主;矿区酸性泉水和碱性泉水中Cs、Rb、Cl的含量相关性表明,矿区酸性泉水具有有浅部热储来源,在循环过程中轻度淋滤围岩的特征,碱性热水具有深部热储与浅部热储混合,且深部热储为主的特征;碱性泉水形成的硅华沉积物中,Cs与Li、Na、K、Ca、Rb、T1均有轻微相关性趋势或较明显的相关性,而酸性泉水沉积物中Cs与Li、Na、K、Rb表现为负相关。
其他文献
微地震监测(microseismic monitoring)是利用高频地震仪监测微地震分布的一种技术方法,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该技术通过监测微地震的分布,进而解释裂缝的方位、形态,达到评价压裂效果的目的.微地震监测对压裂施工的优化设计,整体开发的合理布局,注水井网的正确布置,以及对低渗油气田油气资源的高效开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不同模型的多种监测系统的初步研究表明,微地震震
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齐古断褶带紧邻北天山,其形成主要受天山隆升挤压作用的长期影响.结合喜马拉雅期天山隆升的阶段划分,研究了齐古断褶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并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中新世晚期的掀斜阶段(约5.332Ma)、早中新世的断褶阶段(约2.590~0.781Ma)、滑脱阶段(约0.126Ma)和楔入阶段(约0.0117Ma).运用构造演化研究成果,结合成藏条件分析,认为齐古断褶带的构造演化对油气
会议
鉴于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岩发育时代与分布区域的明显相似性,笔者提出,新特提斯洋俯冲早期可能产生了叶巴组和桑日群两类岩浆,二者均包括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端元,但是它们的岩石组成和产出形式却完全不同,深入对比这两套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了解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对高原南部驱龙和甲马沟的叶巴组玄武岩和安山岩样品进行了锆石年代学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叶巴组基性和中性岩浆结晶年龄
盈江地区作为东喜马拉雅造山带一部分,鲜有涉及其与西藏关系。近日所获该区那邦变质带内出露的片麻状花岗岩及变基性岩相关信息为研究特提斯演化提供更多启示。盈江西部那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片麻状花岗岩和浅色体的锆石结晶年龄为早始新世(50-55Ma),锆石原位εHf(t)值介于-5.3~+11.14,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0.42Ga-1.46Ga,它们与南冈底斯花岗岩具相似的年龄和εHf(t)值。来自于铜壁关
脉状Cu矿床是发育在滇西兰坪盆地的一种重要的铜矿类型。该矿床在赋矿脉体和与其接触的围岩中产出了大量的电气石,通过野外露头和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电气石与矿化之间具有很好的关联性。鉴于电气石对流体研究的卓越性能,通过展开对电气石的研究,以期揭示成矿流体的特征。茅草坪脉状Cu矿床的电气石分为两种赋存形式:以蚀变晕形式出现的电气石和脉体内电气石。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两类电气石均属于碱性系列、镁电气石
会议
扎西康铅锌银锑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中部,是该带内规模最大的多金属矿床.扎西康矿体严格受控于遍布青藏高原的南北向正断层系统,且发育了早期铅锌矿化和晚期富锑矿化两次矿化事件.本文采用Ar-Ar同位素测年方法对扎西康富锑矿化期中方解石-黄铁矿阶段出现的绢云母进行了测试,获得绢云母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28±0.45Ma,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1.7±3.1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相等,具有地质意义,能够
当前,对于洋陆交接转换带的国际关注点很多,国际地学前沿问题较多,其中主要侧重于物质、结构、过程、机制、效应等方面。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更是我国走向深海大洋、实现“海洋强国”的关键海域,蕴含着诸多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具有极其丰富的洋陆交接转换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现阶段可初步概括为以下几点:1)板块重建的洋陆交接转换带检验,2)深部过程(底侵、拆沉)与机制,3)西太平洋陆缘构造体制和机制转换,4)俯冲带分段
与常规碎屑岩储层相比,超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由于储集层岩性致密,储集空问小,地层骨架对测井信息的贡献远远大于孔隙流体部分,导致有效信息大幅降低;另外,超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过程中历经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造成储集空间复杂多样,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因此,采用常规地质统计方法建立的测井参数解模型难以适应超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应用效果较差,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在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