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茅草坪脉状Cu矿床电气石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意义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othy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状Cu矿床是发育在滇西兰坪盆地的一种重要的铜矿类型。该矿床在赋矿脉体和与其接触的围岩中产出了大量的电气石,通过野外露头和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电气石与矿化之间具有很好的关联性。鉴于电气石对流体研究的卓越性能,通过展开对电气石的研究,以期揭示成矿流体的特征。茅草坪脉状Cu矿床的电气石分为两种赋存形式:以蚀变晕形式出现的电气石和脉体内电气石。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两类电气石均属于碱性系列、镁电气石-黑电气石系列,其中大部分电气石为镁电气石。茅草坪Cu矿床电气石的化学组成主要受到流体的控制,两类电气石的化学组成稳定,并且在图解中排列紧密,说明成矿流体只有一期,且流体来源稳定。两类电气石在Fe3+/Fe2+ vs Fe/(Fe+Mg)图中的投点排列紧密,表明从早期蚀变晕的形成到晚期金属沉淀的过程中,氧化还原条件没有改变。所以关于茅草坪Cu矿床的金属沉淀机制,可以排除流体混合和氧逸度改变这两种可能。对热液脉中透明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研究中,发现具有不同气/液相比的流体包裹体共生,说明流体可能发生过沸腾,所以推断金属的沉淀机制可能和沸腾作用有关。综上所述,认为成矿流体只有一期,在流体灌入构造裂隙后,先交代了受到剪切变形的围岩,形成强烈定向排列的蚀变晕电气石。随后热液脉体充填在构造裂隙中,期间流体发生了沸腾,沉淀了黄铜矿和脉体内电气石。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泉山构造带二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密集解释,利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约束了龙泉山地区的差异隆升时序.龙泉山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和上下分层的特点.龙泉山构造行迹明显,呈NE-SW向,南高北低,轴部平缓,两翼倾斜,东西两翼各发育1 条走向逆断层,并且各包含5条区域断层,沿东西两条断裂带分别称为龙泉山东坡带和西坡带.
沉积盆地动力学的研究不仅需要多学科交叉,仍需要现代实验分析技术提供优质的实验证据.激光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具有微米级固体微区原位分析的能力,使其能够实现单矿物同位素(如锆石U-Pb 定年,Hf 同位素等)和微量元素分析、全岩微量元素分析以及包裹体微量元素分析等,进而应用于盆地动力学研究.
本文分析湘西脉状碳沥青赋存的构造控制作用,湘西地区碳沥青的形成过程中,从烃源岩的沉积到生烃成藏,从古油藏的破坏到碳沥青的成矿均受构造控制。古油藏的赋存位置受古隆起、坳陷和背斜控制,赋矿断裂多发育在背向斜的一翼,并主要为与主断裂相交的小断裂,大断裂可能是破坏古油藏圈闭条件以及碳沥青成矿的导矿构造。矿脉与围岩界限清晰,在空间展布上受断裂严格控制,并呈明显分带性,在走向和倾向上厚度变化较大。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烃源岩之一,本文重点针对重庆黔江区沙坝乡地区的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核磁共振实验研究,通过研究目标储层页岩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性质,分析评价目标储层页岩的开发潜力.通过对20块目标储层的页岩岩心进行核磁共振实验研究,发现不同孔隙结构的岩心,其横向弛豫时间T2谱有较大差异,总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单峰T2谱,左、右峰连续分布的双峰态T2谱及含有孤立右峰的双峰T2谱。Ⅰ
近期的研究中,Ji et al.(2012)发展了一套利用X光微米CT定量描述宏孔隙和微孔隙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Indiana灰岩,成功的获取了宏孔隙的统计信息并且描绘出微孔隙的空间分布。相对Indiana灰岩,Majella灰岩具有更高的孔隙度。本文中,笔者将此方法应用于Maj ella灰岩,获取了完整样品的高分辨率(C4微米)微CT图像,用同样的计算流程对其进行了图像分类和形态学分析,获得
微地震监测(microseismic monitoring)是利用高频地震仪监测微地震分布的一种技术方法,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该技术通过监测微地震的分布,进而解释裂缝的方位、形态,达到评价压裂效果的目的.微地震监测对压裂施工的优化设计,整体开发的合理布局,注水井网的正确布置,以及对低渗油气田油气资源的高效开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不同模型的多种监测系统的初步研究表明,微地震震
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齐古断褶带紧邻北天山,其形成主要受天山隆升挤压作用的长期影响.结合喜马拉雅期天山隆升的阶段划分,研究了齐古断褶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并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中新世晚期的掀斜阶段(约5.332Ma)、早中新世的断褶阶段(约2.590~0.781Ma)、滑脱阶段(约0.126Ma)和楔入阶段(约0.0117Ma).运用构造演化研究成果,结合成藏条件分析,认为齐古断褶带的构造演化对油气
会议
鉴于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岩发育时代与分布区域的明显相似性,笔者提出,新特提斯洋俯冲早期可能产生了叶巴组和桑日群两类岩浆,二者均包括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端元,但是它们的岩石组成和产出形式却完全不同,深入对比这两套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了解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对高原南部驱龙和甲马沟的叶巴组玄武岩和安山岩样品进行了锆石年代学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叶巴组基性和中性岩浆结晶年龄
盈江地区作为东喜马拉雅造山带一部分,鲜有涉及其与西藏关系。近日所获该区那邦变质带内出露的片麻状花岗岩及变基性岩相关信息为研究特提斯演化提供更多启示。盈江西部那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片麻状花岗岩和浅色体的锆石结晶年龄为早始新世(50-55Ma),锆石原位εHf(t)值介于-5.3~+11.14,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0.42Ga-1.46Ga,它们与南冈底斯花岗岩具相似的年龄和εHf(t)值。来自于铜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