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筆譯硏究典藏分析:以中港台及日韓大學爲例

来源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o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以中港台、及日韩两国设有翻译研究所的10所大学爲对象,分析其口笔译图书典藏的数量及类别,透过以研究所爲主体的教学单位图书典藏内涵,探索其教学及研究上的思考方向及属性定位。由於中港台各翻译研究所硕士班,都以中英文属最重要的语言组合。也爲了便於比较对照,本文的调查对象也将以中英文图书爲观察分析的目标。至於日韩两国,则仅以英文书籍爲调查对象,以收比较对照之功。在分类准基准方面,参酌Holmes(1972/2001)及Toury(1995:10)提出的翻译学结构和图爲基础,做爲本研究的分类指标。其中包含翻译理论、描述性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等三大类,其次类画分之细项则共计10项。透遇本研究的调查舆分析,可以回顾过去数十年来,翻译教学在东亚地区的发展特徵,并做爲今後本学科前瞻性规划时的佐证。而另一方面,则对於翻译学科的分类,藉由图书藏去重新检视前人研究的有效性,并补充其中尙未涵盖的内容,以重新审视本学科分类的阶层架构。
其他文献
法律文件以它的法律有效性、语言专业性和结构复杂性成为翻译工作者面临的难题,如何化繁为简、找到具有概括性和指导性的翻译技巧呢?本文运用数学公式以期达到这个目的,主要从两个大方面入手:语言和结构。语言方面, (1)法律文件选词高度书面化,体现其权威性,具体实例表现在公式3×5+3: (2)法律文件选词准确严谨,主要体现在公式1+1=1:(3)法律文件的词组翻译时体现的公式为1=1,即英汉词组的1对1的
贵州是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省份。民族语文工作在贵州对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推行民族文字,开展双语教育等方面论述民族语文对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分析了其组句和句子结构的区别,从而介绍了英语长句,特别是医学英语长句这一特有现象及其特点,并以句子语法结构和句子成分的分析着手,佐以各种翻译技巧,提出了切实有效的翻译医学英语长句的方式方法。另外,文章选取了不少典型的医学英语长句翻译和分析说明,形象地佐证了其提出的观点和方式方法。
本文根据《史记》、《汉书》等史料,以“汉之号令班西域”,西域五十余国正式设立“译长”为分水岭,透视了新疆翻译之古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系统阐述了新疆译者云集,译著璀璨的古代翻译史:剖析、论证了新疆翻译之古承载的多元文化渊源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阐明了新疆古代译业的显著特性,彰显了新疆古代翻译的独特风范与历史贡献。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渗透着他的翻译观。梁实秋的翻译观深受其“中庸”的人生哲学的影响,是一种“中庸翻译观”,它的主要内涵是诚信原则、时中原则、适度原则与中和原则,这些原则贯穿于梁实秋的翻译活动之中,是认识理性与实践行为的统一,也是刚性精神与柔性品质的融合。
本文从风格的符号体系出发认识风格的可译。认识风格的手段是掌握风格的标记,对原作语言进行结构和体势分析。风格标记分为“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类。其中“形式标记”属于直观性基础分析。是我们借以识别风格的最主要手段,它主要是由以下六个类属性标记组成: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修辞标记。本文试图从这些形式标记出发,以欧·亨利的短篇小说The whirligig of Life
林纾一生翻译作品180多部,通常被分为前后两期。多数评论家认为前期译品质量好于后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林译小说序跋,探讨其主观意图与社会需求之关系,论证其前后期译著质量差异的原因。林译小说前期序跋表明译者的主观意图与社会需求是一致的,而翻译策略的选取是基于这种一致性基础之上的,因而有了高质量的译品;后期序跋则反映了由于林纾的翻译目发生了变化,主观意图与社会需求相背,这样译品质量下降,也就不可避免了。
当前,我国口译行业严重失范,口译市场一片混乱。如何尽快实现我国口译行业的规范化?本文首先探究了我国口译行业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随后介绍了国际通行的口译职业规范,并提出了加速实现我国口译行业规范化的五点建议。
公示语翻译研究目前涉及的理论分析角度主要有几个方面:如从语用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公示语翻译;从跨文化阐释的角度,即从受众文化的作用探讨公示语翻译;或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从目的论角度:从翻译转换中的情感传递角度;修辞以及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特色的考虑;另外,还有交际翻译论等等理论解释公示语翻译中的各种翻译现象。本文着重从译者的角度分析公示语翻译过程。通过考察分析重庆某地区大量的商店英文招牌及路牌广告实例,纠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古汉诗英译批评多囿于文本,围绕翻译本质、标准、目的、音韵、格律等方面,各说不一。本文以互文性视角,将对此的批评话语置于更宽泛的领域,从修辞互文、思维互文和文化互文等三方面展开影响中西方不同译者的因素研究,以期古汉诗英译批评能朝着较为客观、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