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局部倾角估计与匹配追踪分解压缩局部倾斜叠加数据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ing198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束"偏移同传统的射线类偏移方法不同,将"束"内的多道数据同时进行偏移成像,计算效率大幅提高,并且利用了数据中的倾角的信息,成像结果的信噪较高(Sun et al.,2000).常规的束偏移有三个主要步骤:局部倾斜叠加形成"束",射线追踪计算旅行时和振幅因子,将"束"映射到地下成像目标区域.但局部倾斜叠加数据增加了角度的维度,数据体积很大,会严重影响计算效率.因此,局部倾斜叠加数据的压缩是提高束偏移计算效率,降低硬件需求的关键. 在本文中,讨论了传统的Tau-P域数据的压缩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压缩方法:利用局部结构张量估计数据的多个局部倾角以减少倾角的个数,利用匹配追踪分解来稀疏表示叠加后的数据以减少时间采样个数。另外,发展了一种新的利用局部结构张量估算多个局部倾角的方法,该方法能够高效稳定的计算交义轴的局部倾角。将这些方法运用于一个2维海洋共炮集数据。结果显示:新的压缩方法能够获得较大的压缩系数,并且保留大部分的有效信号。同时,该方法能容忍一定程度的噪音,并能压制随机噪声。
其他文献
河北省2009年5月9-10日出现区域性暴雨,单次过程降水使降水区域5月上旬雨量偏多5倍以上,10个县(市)超过历史同期最高值的50-138[%],为历史同期所罕见。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和单站要素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强而深厚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地面偏东路径强冷空气长时间交绥是主要原因,强而持续的偏东风对此次暴雨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尺度环流背景和长波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1°×1°NCEP格点资料,对2008年12月3日到5日河北省出现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采用物理量、湿位涡诊断分析等方法,从冷空气的移动、发展及其寒潮天气的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高空冷平流的动量下传增大了地面温度梯度,有利于地面气温降低,对这次寒潮的发生作出了贡献;湿位涡负值区的移动、演变较好的反映了冷空气的发展过程,并与高空冷平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近地面层陡峭密集区表
本文利用河南1950~2007年的逐年水灾的统计数据,对水灾年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典型水灾年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南出现严重水灾的涝年,中高纬度的长波和南支系统都有很大的稳定性;亚洲中高纬阻塞形势非常明显,在西西伯利亚上空出现了强烈的偏北风分量,因而冷空气向南爆发非常频繁;副热带高压脊线在24°N左右,584线呈西南东北走向,将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充沛水汽带到内陆。河南省正
本文以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为检验对象,介绍利用相似离度法及MatLab2007a提供的二维(interp2)三次(cubic)插值方法,使用C++bulder6.0、MatLab2007a、及grads2.0和MySQL6.0数据库系统等工具,来构建数值预报产品的实时检验分析系统。利用该系统得到2008年欧洲中心(ECMWF)数值预报各要素场对郑州单点的预报绝对误差及90°-122.5°E,22.
雷暴、大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中尺度天气系统。由于其发生发展突发性和局地性强,预报难道大,近几年来,广大气象工作者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所提供的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度、垂直液态积分含水量、中气旋、风暴路径追踪、冰雹指数等产品分析了我国典型超级风暴发生、发展的演变结构特征,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起到了很好的指示作用,但对雷达资料的应用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2007年7月
黄淮气旋是引起河南省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它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由于带来的降水量级大,强度强,很容易引起洪灾和内涝。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河南的黄淮气旋暴雨的天气形势、降水特征,给出了该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3-15日的一次黄淮气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发展是大气斜压性强烈发展的结果,500hPa高空急流和700hPa低涡的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1°×1°6h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5月9日到10日的豫北区域暴雨进行诊断分析。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风槽、低层切变线和近地面冷空气。此次暴雨过程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产生,诊断分析发现从高层到低层长时间持续的西南气流源源不断向北输送丰富的暖湿空气为暴雨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沙氏指数和k指数对雷暴天气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过程开始前积聚大量不稳定能量,
本文研究豫西中生代花岗岩钼钨多金属成矿事件,在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模式基础上建立成矿地质体的岩石矿物学判别标志,开展矿田构造岩相地质填图.结果发现:南泥湖矿田南部接触热变质作用发育,呈环状硅灰石角岩带、石榴子石角岩带和碳酸盐化角岩带;而北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呈东西向广泛发育,从东到西依次为矽卡岩带、矽卡岩化带和弱矽卡岩化带.矿区南部围岩以泥质火山岩为主,北部围岩为碳酸盐发育的地层建造,这是影响上述两
本文对大兴安岭的岩石圈结构和隆升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大兴安岭同松辽盆地之间呈现楔形碰撞,大兴安岭的生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整体地壳水平缩短为主,后期的深断裂作用和地R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了大兴安岭的垂向生长。
本文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通过偏移剖面和速度剖面来解释大兴安岭造山带及两侧盆地的地壳结构,分析各个地质单元的空问展布和相互关系。根据沿测线地震记录5个震相的到时资料,结合全波形反演,偏移成像,确定了大兴安岭造山带及两侧盆地沿剖面的二维地壳结构,及海拉尔盆地,大兴安岭造山带西侧,东侧,松辽盆地的莫霍面的起伏形态及深度,整个地壳形态东浅西深。通过全波形反演,速度模型的分辨率大为提高,得到的地壳速度结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