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述评

来源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752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宋历史上,真德秀占有重要的地位.学者们对他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有偏重,缺乏一种整体性的认识.本文将以史料为基础,同时借鉴已有学术成果,从六个方面对真德秀作出了合乎历史的完整评述.
其他文献
鲁迅和老舍就其文化身份而言都属于没落贵族,因此,比一般的"穷人"或"贫民"更能体味到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更能看清楚文化的死结与活路.这种没落贵族身份,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品格、济世理想,以及对苦难大地的深刻洞察和理解.本文从试图没落贵族的文化身份视角来分析和解读他们的精神救赎,以期更好地把握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难的精神历程.
桐城派对湖湘派领袖王闿运文学思想的影响是一种隐势影响.不管是学理上、地域上、教育上以及王闿运的交游上,都可以发现桐城派和王闿运之间的渊源关系。王闿运的很多重要思想都可以说是对桐城派的袭用和吸收.
本文尝试以翁方纲四库提要稿与《总目》集部提要进行比较阅读,就“论人”与“论学”二基本议题作归纳讨论;一则体察翁稿与《总目》大致相近之批评趋向,一则略窥二者异帜径庭之论学旨归.在“论人”的部分,翁稿与总目同样表彰具有名臣风范或遗民节操的历史人物,《总目》甚至采取较翁氏更形深刻且自觉的分析模式,将品德、性格、经世等概念,组织乃至转化成为丛书编纂工程与学术评骘体系的价值标准,藉以甄辨图书进而重新诠释或赋
传统文化中浓重的史官文化色彩,一直笼罩着士人.史官文化的主要精神,就是对传统文化自觉的承袭和延续.这样的情形自神话传说开始就传承下来.从史官文化的形构完整后,承传感知经验与记忆,就成为史家特殊的使命,史家就全面肩负起将人类文化经验传递下去的使命.藉由探讨史传与小说两者间关系,我们可以清楚的查知,传统史学对于士人教育、传统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所及,迄今,我们仍以史为
清人蒲松龄的〈巧娘〉是篇非常精采的作品,由于尚未有学者专文讨论,故而尝试解读这篇小说,以供日后研究者参考.本文将这篇小说分割成四个情节:困境→出走→入冥→回归,然后透过对这四个情节的观察,找出七个特点,再依据这七个特点,探讨这篇小说的内容含藏的思想.
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来中国古典文学文献数字化相关研究文章,认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涉及了古典文献数字化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对我国古典文献数字化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走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多数研究局限于经验性的感想,缺少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因而从总体上看,理论研究仍明显滞后于20年来我国古典文献数字化的丰富实践.虽有一些技术性研究成果较有价值,但由于机制等因素,无法得到推广应用。基于此分
自西汉公羊寿与胡毋子都二人将《公羊传》着于竹帛之后,《公羊传》一向被视为《春秋》的解经之文.历代学者咸认为孔子“志在《春秋》”,而《公羊传》对《春秋》之微言大义阐发尤深.尤其在西汉,因为《春秋》被视为“为汉立法”的一部重要经典,顺带也使得专谈《春秋》微言大义的《公羊传》受到高度重视,并进而形成一个以《公羊传》为核心的学说体系。这个以《公羊传》为核心的学说体系,并不局限于《公羊》本文当中,而是诸多学
宣鼎在《夜雨秋灯录》和《夜雨秋灯续录》中投注了他对人间情感和欲望的观照.他肯定情感的作用,但主张“留有余不尽之情”,感情不能伤害人生.“二录”中的“情”是和“侠”结合在一起的,“情以侠而始真”.由于对人间欲望的洞见和反思,“二录”带着同情刻画人性嘲讽和人世.出现了一些文言小说中少见的个性人物:作者所认为的“恶”的代表.她们以自身欲望的叙述背离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凸显人性的真实,具有极强感染力.“二录
元杂剧元刊本与明本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元刊本与明本的比较分析,证明二者在说白、曲词、体制上差异较大,指出元刊本中的主脚说白系作者所写,而被省略的副脚说白主要由演员补出,其说白原本较简略;明本的繁复说白系后代增衍,其体制表现出新的变化.二者的不同正是元杂剧在元明时期发展演变的反映.元刊本并非是明本的删简本,而恰恰相反,明本是在元刊本基础上的再加工再改造,已与元刊本的面貌大大不同
咏物词是史达祖最主要的创作题材,在历代评论中多与周邦彦、姜夔咏物词相提并论.与周、姜二家相比,梅溪咏物词代表着南宋咏物词风,在情物关系上有意寄情于物,但不如白石高远遥深;形神关系上“尽态极妍”胜过周、姜,却只限于清真使用的神似途径;创作姿态上继承清真精心安排之法,却不似白石神韵天然,不留痕迹.在宋词咏物中,处于从清真到白石的过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