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与交互展示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应用--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初探

来源 :2017年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y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构建的平台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应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以虚拟现实和交互技术为主,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以及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分类与开发应用。文化遗产传承应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开展了"京西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历史场景虚拟复原,基于多学科交叉协作,以历史为经,地理信息为纬,挖掘整理史料信息,原真性地完成了"畅春园全域可视化",并作为海淀通史展的重要展项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在文化遗产数据采集方面,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基础,将摄影测量与三维重建运用在麦积山石窟的数字化采集中,初步形成了麦积山石窟数据采集流程(标准)。目前,在试探的洞窟采集成果中,测量数据精度达到了国际标准。虚拟仿真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承中有着广泛的发展潜能,原真性基础上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的文化遗产数字展示是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其他文献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思维也在数字化的浪潮中被一次次的淘洗,逐渐认识了数字化的真正意义。文物摄影也在这数字化的浪潮中洗心革面,由银盐时代跨越到了数字时代。本文将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基础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传统的混凝土损伤以构件整体为研究,而并非选择局部参量,这无疑在损伤检测中造成诸多问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损伤与阻尼均是有能量耗散的特征,因此,两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内在关联,探索与揭示损伤与阻尼的演化规律,对于材料性质的深入研究无疑是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本文通过引入混凝土局部损伤参量,以混凝土材料为对象,通过逐级动力加载试验,模拟实际结构
土水特征曲线作为非饱和土力学中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在岩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有的土水特征曲线研究,多数都以减湿曲线为主,而绝大部分土体在自然条件下都是经历过多
  为迎接知识进入网络时代的历史新机遇,本文提议采用互联网+文化的新解决思路,即采用未来互联网的支柱技术"文联网"构造博物馆的数字孪生体.为说明其可行性,已开发出四个原型
一、博物馆展览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位  博物馆展览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位应基于展览本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例如北京文博交流馆坐落于智化寺古建,在布展时面临文物流失、古建知识专业性强、展示内容深奥等方面的困难。如果沿用博物馆“文物+说明牌”的传统展览手段显然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为此,我馆在本年度改陈中充分考虑到这点,将科技融入博物馆文物展览展示中,从而使博物馆展览展示成为文物再现+立体+多方位的展示,不
现浇X形混凝土桩(X-sectional Cast-in-place Concrete pile,简称XCC桩或X形桩)是由刘汉龙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桩基技术,是一种环保、高效、经济的绿色桩基。其设计思想是采
  数字化文物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可以永久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信息,并可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为文物的展示提供了新途径。数字文物通常利用三维引擎平台进行展示,随着PBR技术的成熟,
近年来,国内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期间模板支撑体系倒塌的事故屡见不鲜,对荷载估计不足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相关研究不足。本文以混凝土浇筑期楼面活荷载(包括施工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科技馆展览教育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手段。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馆展览教育中的现实应用与效果出发,结合教育学理论,对中国科技馆"太空行走"展项进行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扫描二维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手机上普遍应用的便捷渠道.本文介绍中国园林博物馆基于藏品库区管理系统双平台的藏品管理理念,从标签的角度,对RF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