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峙三日记》看清末「排满」思想在湖北青年学生中的传播

来源 :两岸四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暨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wa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眼于清末民初一份《朱峙三日记》,检视日记撰者——湖北籍知识分子朱峙三——及其学友同侪对于清末「排满」思想的认识和接受情况。透过文本及语境分析,本文指出,凤行于清末湖北青年学生中的「排满」思想很大程度上源自该地赴日本留学生的倡导。此种思想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其渲染下,不少湖北青年学生不仅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作为指导者或宣传者、亦在日后的革命中作为积极参与力量而存在。即便未与革命直接相关者,亦在心理上坚定了去除旧制度的信念。针对朱峙三个人,本文指出,他在接触「排满」思想的过程中,有不同于周遭青年学生的独特的心态特征,即相对理性和客观。此类特征具体展现为对旁人偏激言行所持的谨慎态度、对加入革命团体一事的保留态度、对「排满」宣传文字的客观审视态度、以及对周围革命环境的「旁观」态度。然而,这也无法阻止他接纳「排满」思想。对此,革命刊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清政府无法有效禁刊的情况下,它们有力地促成了「排满」思想风行扩散、植根日深的局面。当然,文本也指出,青年学生在接受与发扬「排满」思想的过程中出现了偏颇,即他们认为可连带排挤普通满人民众。此应受批判。此外,清末湖北社会的特殊性不可忽视。当地发达的通讯条件和蓬勃发展的现代教育事业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排满」思想在青年学生中较为顺畅的传播。
其他文献
  侯继高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十六岁袭祖职为官,历任指挥同知、参将、副总兵、都督佥书、总兵官等职,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恰是嘉靖朝倭患的亲身经历者与抗倭前线的指挥者。除
  边疆民族问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学术界从边防的角度研究民族边疆问题本来就少,且研究重心偏重北边的"塞防"。历史上,"蛮防"问题一直存在,清代以来统治阶层开始酝酿"改土
会议
"割股疗亲"是传统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在佛教的影响、他人的效仿、官方主流意识的推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隋唐以后,"疗亲"成为割股者的主要选择,进而促成了割股疗亲模式的集体
  本研究以清代的官属帽顶为主题,就形制与结构追溯其发展的脉络,而溯源的过程中,亦考虑古代特定服饰的演变过程,归纳出存在于元、明、清三朝帽饰的共同属性,最后讨论清代官属帽
会议
  浙南平阳县的沿浦乡于明清之际开始兴起,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彼时闽籍移民浪潮冲击的结果。笔者曾先后多次进入该闽籍移民社会,对带有浓厚闽文化特性的当地宗族组织
  明清易代之后,坚持不与新政权合作的遗民,人生道路发生重要改变。张履祥在清初的治生实态,为类型化和抽象化的遗民困厄生活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完整的案例。塾师收入虽不高,但已
  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既往的研究中多是从其史料价值出发,忽视了其背后所蕴藏的士大夫的文化观念。《岭外代答》中《外国门》的创立,反映了"外国"的概念从"蛮"中的分离,在"
  明初,万筐从江西迁居罗田,发展到第二代万全时面临三大难题:医者贱业,生活窘迫;医术难行,众人猜疑;土著欺凌,大族掣肘。万全分析自身优势,以医技为手段,精进医术,培养门徒,推行仁心仁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