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双季玉米体系产量形成与光温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35375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作物种植体系,改进和调整种植结构,是适应黄淮海地区未来气候和生产条件变化,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实现周年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双季玉米模式是一种新型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两季均采用C4作物玉米搭配种植,具有产量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与不同季节光温资源匹配的品种选择是双季玉米种植模式建立的关键,然而,针对黄淮海区的气候资源条件,如何通过不同生育期玉米品种的选择及两季间的合理搭配、播期调整等措施实现玉米生育过程与光温水资源的匹配,以及两季资源分配与玉米生长发育匹配的机理等,目前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健壮的玉米根系为地上部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是实现高产高效的基础。农艺措施首先作用于根系生长建成、时空分布和吸收性能等,进而影响产量形成。根系与土壤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土壤的养分含量、容重和团粒分布等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根系的残体、分泌物和穿透下扎作用也会改变土壤理化特性。前期研究证明,综合农艺管理显著改变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特性、籽粒灌浆特性及后期衰老进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也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经作作物之一.甘蔗良种是发展甘蔗生产的基础,轻简栽培是保障甘蔗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甘蔗新良种推广需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稳产、高糖的特性.随着甘蔗除草地膜、甘蔗缓释肥等轻简物资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甘蔗除草地膜全覆盖技术、甘蔗缓释肥一次施用技术及其综合集成技术得
[研究背景]河北平原是华北平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光热资源充足,粮食产量较高。随着粮食产量,尤其是主粮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对水分的需求逐渐增加,受夏季季风气候影响,该区域80%的年降水量(450-600mm)集中在7月到9月份,春季和冬季降水仅占20%。小麦、玉米两季生育期多年平均耗水量为800-900mm,而小麦生育期降水仅能满足其需水量的25-40%,水分亏缺部分(200-300mm)主要依
氮素营养与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形成密切相关。合理的氮肥管理和高效氮肥的开发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污染,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但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通过重施氮肥来实现水稻高产。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及能源作物,近年来由于国内甘蔗生产的成本较高,国内甘蔗糖产业受到国际市场冲击出现巨大亏损,降低生产成本是我国甘蔗种植业的迫切需求。人工成本高是制约我国甘蔗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降低人工成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机械化,甘蔗产业机械化中的关键环节是机械收获。机械收获会直接或间接地限制甘蔗宿根上地下芽的生长发育,使宿根甘蔗来年的营养繁殖受到影响。宿根蔗的地下芽的总体称为甘蔗的地下芽库,它代
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玉米商品粮基地,其产量占全国的30%左右,在维护粮食供需平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不断增加,种植结构和布局也将随之改变.东北三省是中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通过调整播期来协调玉米生长发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不同播期对不同品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对于东北地
作物倒伏是影响产量、品质及机械化收获的重要因素之一,且作物倒伏与茎秆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倒伏率和茎秆力学特性是评价作物抗倒性的两个重要方面,但茎秆力学特性有局限性,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抗倒性差异的内在原因,而茎秆的化学成分,尤其是生育后期茎秆中足量的贮藏物质对提高作物抗倒性有重要作用.但玉米抗倒性存在基因型和阶段性差异.因此,了解不同品种抗倒性差异,探究玉米茎秆力学特性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对
黑龙江省黑河市地处高纬寒地,种植结构调整后,2017年黑河市玉米种植面积为660万亩左右,其主栽品种为德美亚1号,由于该品种具有耐密植、脱水快和产量高的特点,被广大农户的认可,品种一定的情况下,配套的栽培技术成为提高产量的更关键因素.不同的栽培技术对提高地温和保墒的作用都各不相同,本试验设置了3种栽培模式,平作、常规垄作(65厘米)和大垄双行(110厘米),通过测量土壤不同耕层的温度和含水率,研究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其影响范围己近涉及到生产、生活及生态等多个方面,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最敏感,通过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而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生长季的生长发育,造成粮食产量的波动.尽管气候变化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对此己逐步形成共识的是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粮食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高纬度半干旱地区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以及作物的种
华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传统的种植方式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季轮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华北平原的温度持续增加,单一的种植模式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中,降水主要集中在玉米生长季,小麦季灌溉3-4次己成为常态,过量的地下水开采使得该地区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夏玉米传统收获期较早,籽粒灌浆不充分,未能充分利用该地区的热量资源,造成大量光温资源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