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腰椎融合技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手段,虽然临床广泛使用,疗效确切,融合率高,但会引起邻近椎体的应力增加,进而引起其退变或不稳,使原有的症状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为了重建退变节段的稳定,恢复椎体间的活动性,预防邻近椎体的退变,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腰椎非融合固定的理念,即动态固定的技术并逐渐应用于临床。动态固定是指在不植骨融合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脊柱节段的异常活动,保证脊柱的稳定,最大限
【出 处】
:
安徽省医学会骨科学第十三次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椎融合技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手段,虽然临床广泛使用,疗效确切,融合率高,但会引起邻近椎体的应力增加,进而引起其退变或不稳,使原有的症状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为了重建退变节段的稳定,恢复椎体间的活动性,预防邻近椎体的退变,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腰椎非融合固定的理念,即动态固定的技术并逐渐应用于临床。动态固定是指在不植骨融合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脊柱节段的异常活动,保证脊柱的稳定,最大限度的恢复脊柱节段间的正常活动度,并允许更多的生理性负荷传递以缓解疼痛从而预防或减缓临近关节的退变。理想的动态固定应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分担椎体间的压力,保留病椎的活动性,预防邻近椎体的退变,近年来,动态固定系统发展较快,其临床应用逐渐广泛。
腰椎动态固定一般分类2大类:腰椎前路动态稳定非融合系统(如人工椎间盘或髓核置换)和腰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由于前路动态稳定非融合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差,并发症较多,目前己经很少用于临床,而腰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短期疗效与腰椎融合术相当,故被人们所关注,尤其近10年来发展迅速,腰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按照动态系统的装置部位分为:棘突间(撑开/捆绑)装置,基于椎弓根螺钉的动态连接装置,全部/部分椎体后部置换系统等,本文即对腰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股骨粗隆区骨折中适应症的选择及疗效。 方法:2004年5月至2012年5月,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区骨折42例.男17例,女25例.年龄55.96岁,平均78岁.骨折类型按Even分型,均为Ⅲ-Ⅴ型.42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内科系统及骨与关节系统疾病.根据骨折类型及年龄、骨量等选择合适的不同类型的假体,待内科疾病控制相对稳定和骨折急性反应趋于平稳后行手术治
目的:熟悉掌握记忆合金锯齿臂环抱内固定装置内固定治疗因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性骨折,以观察骨折端稳定、骨愈合问题。 方法:取伤侧大腿以骨折端为中心前外侧纵形切口入路,显露骨折段,行髓内、外植骨,保持良好位、线,用记忆合金锯齿臂环抱内固定装置固定骨折段。 结果:股骨假体周围性骨折内固定稳定可靠,骨性愈合。围术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首选记忆合金锯齿臂环抱器内固定治疗因髋关
目的:探讨徒手经颈椎椎弓根置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2010年1月~2012年7月,C型臂引导下采用徒手经颈椎椎弓根置钉,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颈椎疾患16例.JeffersonⅡ型骨折2例,C2齿状突Anderson-D Alonzo Ⅱ型骨折3例,Jefferson Ⅱ型骨折伴C2齿状突Anderson-D Alonzo Ⅱ型骨折1例,HangmanⅡ型骨折2例、Ⅲ
目的:探讨FAsTak定悬吊单开门椎管成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8例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使用FASTak带线锚钉悬吊维持开门状态. 结果: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8.18月,平均14个月,最终随访时JOA评分14.6分.术后6个月时仅6例仍然有轻度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其余无颈部症状。2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人工椎体在颈椎前路次全切除术中应用的中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共对4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n-HA/PA66人工复合椎体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42~68岁,平均52.8岁.以JOA评分改善率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依据x线平片判断椎间稳定性和融合情况。 结果手术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中央管综合征的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对2008.10-2011.12期间的43例急性颈脊髓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无骨折脱位型中央管综合征的有21例,男17例,女4例.平均年龄在55.2岁(31-75岁).受伤原因主要为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事故伤.受伤机制主要为颈椎过伸型损伤.所有病人常规进行X线摄片和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给予手术治疗.其中前路手术16例,后路手术5
目的: 通过对上胸椎标本横突嵴存在的观察,测量计算横突嵴-上关节面横径中垂线交点与椎弓根中轴线投影点的位置关系,为横突嵴-上关节面横径中垂线交点在上胸椎置钉应用中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①对10具上胸椎标本椎弓根相关参数进行解剖学和CT。对比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上脚椎椎弓根相关参数因测量方法不同而不同,解剖学测量结果较CT测量有1.72%-13.64%的增大,但两者之 ①
目的:探讨骨科接台手术病人术前液体补充方案对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1月-10月间共92例骨科接台手术病人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术前准备,干预组术前给予新的禁饮禁食方法,并根据预期等待手术时间于术晨补液,与同期常规接台手术病人加以比较,观察病人术后6h心率、血压的变化及术后24h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组病人较对照组术后6h心率、血压稳定、术后24h不良反应发
目的:探讨髂骨螺钉联合腰骶椎弓根钉棒系统重建腰骶部稳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DenisⅢ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 方法:回顾自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3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患者,属于DenisⅢ型骶骨骨折,合并有神经损伤,3例患者均为高出坠落伤,均伴有坐骨神经损伤,1例伴有马尾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减压,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重建脊柱骨盆稳定性。 结果:3例患者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11d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和术后测量椎体高度与后凸角,以及Frankel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36月(平均25±4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术前为30~70%(48.3±7.8)%,随访时为80%~100%(9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