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语境下的蒙古长调传播问题与策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来源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uotr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发展浪潮,微博等新媒体逐渐成为主流的文化传播途径,这对蒙古长调文化带来的既有冲击又有机遇.在复杂多元的语境中,探究微博等新媒体对蒙古长调的的传播与传承工作而言所能起到的助益,这是本文旨趣所在.通过检索相关数据,聚焦蒙古长调的传承工作对微博、微信和微视频"三微"平台的应用状况,分析其传承的现状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从政府、学校以及VR应用等相关方面提出建议.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浅析蒙古长调在移动互联语境下的传播与传承现状,乃本文创新之处.
其他文献
撒叶儿嗬是武陵地区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丧葬仪式的撒叶儿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在仪式结构、仪式功能还是在仪式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
辽宁西部的朝阳市是蒙汉融合共进的典型的民族杂居地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朝阳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蕴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述列出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
当下的信息传播,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图文、影音形式,还增添了互联网这一便捷的交流平台.在人机交互的情境下,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及使用也成为一个新的传播媒介.指尖轻点间,分享
处于"后工业社会"的当下使得无论是以客观存在的物质实物,亦或是精神性的产物均被冠以商业化的特性,消费俨然已经成为如今一切事物的最终"归宿".因此,正在快速进入消费特征明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伴随壮族民众生产实践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随着壮族"三月三"、花炮节等传统节会的复兴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等文化传播契机,其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仅是传统社会的遗留物,而是区域社会民众共享的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立足于其公共文化的属性,通过契合当下社会的保护措施,恢复其公共文化的
施洞苗族银饰是中国银饰艺术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华丽夸张的造型是其显著的外在特征,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其历久弥新的动力源泉.本文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全套施
新媒体环境下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具有显见的优势,已为世人所共识.但是由于新媒体是现代社会的新生事物,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往往带有历史性、厚重性和传统
代表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最为重要.当前中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过程中四个部门的四级认定体系同时并存,存在着缺少对普通传承人权利的保护、对团体性
恩施古城区,即六角亭街道所辖区域,对于整个恩施州域而言,其历史地位非常重要.街道所辖区域自唐宋以来就是恩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施南古城区域,现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