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看周代的养生文化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J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时期是养生学的发生阶段,后世诸多养生观念皆已开始萌发.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文化内容,不仅"长生"观念已经广为流行,而且在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浸染下,在饮食、医药、环境、音乐等领域都已具逐渐积累起丰富的养生经验,值得重视.
其他文献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引起的继发性肾脏损害,归属于中医"尿血"、"水肿"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风热邪毒和疲血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故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纲,同时注重活血化疲在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将其贯穿于紫瘫性肾炎的治疗始终。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小儿紫疲性肾炎疗效是肯定的,辨证论治与活血化癖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维核心,活血化疲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和手段。
薛寿鱼在其祖父薛雪去世后给袁枚去信,介绍其祖父生平事迹,并希望袁枚能为之写一篇传记,信中却"无一字及医",这令袁枚愤慨异常,撰"与薛寿鱼书"予以批评.本文从社会背景和薛雪本人实际情况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薛寿鱼"无一字及医"的原因,认为责任并不在薛寿鱼而在薛雪.
文章指出中医是唯一能够全面见证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文化形态.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由于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质,并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中医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母体中酝酿、发生并形成完整体系的,因此从一开始就浸渍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气氛中,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和情感。中医的知识体系、认知方法、实践技艺、传承形式等与中华传统文化是息息
本文通过“什么是观”、“应如何观”以及“为谁而观”三方面研究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指出中医核心价值观,应该既是中医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也是中医应该遵循、值得发扬的重要理念。笔者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尚中、求和,防治一体等观点可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让中医自身发挥出作用,展示其价值,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其价值。还应该从源头上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让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真实地展示自己。
随着身体观的研究在西方成为一门显学,对东方知识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投入到相关研究,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中国大陆亦有少数学者发现了身体观研究的价值,展开了相关探讨.目前我国就身体观的研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对中医学身体内涵的大量涉猎,中医学身体观已然成为一个研究的重点,对从生理、文化、历史等角度全面认知身体具有重要价值.
上世纪80年代,伴随医学人类学在我国建立,中医文化人类学应运而生.文化人类学的阐释性研究,为中医发展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疗效的综合评价.历经30年发展,中医文化人类学奠定基础,取得一定的成绩.近3年来,中医文化研究迎来历史性机遇,成为学科发展的契机,中医文化人类学将大有作为.
中医的学问是什么,从哪里来,该如何做,是中医学者们关心的话题,本文就以上问题展开探讨,认为中医之学问是学习和问难,依靠文献得以传承,中医做学问应讲求循序渐进、讲求恒心、追求理想之境界等.文末笔者展示了个人对未来中医之学问的憧憬.
由于东夷人对太阳与鸟的崇拜,羽类与太阳、阳性、火、南方、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取象比类中的一类,这种源于百姓生活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医的脏腑理论、药物理论.
《论语》内容包含甚广,不仅涉及了政治、道德、文化、教育诸方面,而且对养生有较深刻、全面的阐述,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养生理论.其中"君子三戒"的养生思想,分析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应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健康养生.在今天物质生活日愈丰富同时生活方式疾病、精神性疾病呈不断增长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今人借鉴.
对白居易医药及养生诗进行探讨,发现其涉及医药的内容尽管零星散在,但仍反映就医服药及知医是他应对疾病的重要途径;其数以百计恬淡豁达处世态度的养生诗歌流露的是其乐观淡泊的精神,此应是其病弱之身得以养生长寿的重要原因,其中文人热衷的坐禅内修、素食、听琴等社会文化时尚比重较大,其中也兼有养生文化内涵,这在唐代文人修养中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