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循环回路系统内芯片强化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来源 :2006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an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电子器件的高效冷却问题,对自然循环回路系统内表面加工有方柱形微结构的硅片上FC-72的强化沸腾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了两个芯片,其表面上的方柱形微结构的边长均为30μm,但高度分别为60和200μm.沸腾介质的过冷度设为10、25和35K.实验所得的沸腾曲线表明,对于这两种微结构表面芯片,随着壁面过热度的增加,热流量呈剧烈的增加趋势且临界热流密度时芯片的表面温度低于芯片回路正常工作的临界上限温度85℃,这与其在池沸腾换热中的特点一样.但是,自然循环回路系统内的临界热流密度值与池沸腾情况相比有所降低.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节水环保型冷却塔,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塔内换热、气动力性能等进行了模拟计算,对塔内空气换热器和填料层间的冷负荷以及风机等进行了耦合匹配,计算分析了新型塔的节水和环保效果.
浊环水的棒材穿水冷却设备在实践应用中表现出强大的冷却能力.本文通过实验室条件下净水与浊水传热能力对比试验,分析了浊水冷却优势的机理,讨论了浊水中悬浮颗粒粒度、浓度和密度性质对沸腾换热能力的影响.
本文应用集总参数方法,提出了四种扰动变化下热管式换热器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对偏微分方程执行拉普拉斯变换获得四种扰动变化下热管式换热器动态特性的解析解表达式及传递函数,并通过拉普拉斯逆变换求得了热管式换热器功态特件的分析解,并对算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冷流体的流量或进口温度变化时,冷端表现为前滞性,而热端表现为后滞性;反之热端表现为前滞性,冷端表现为后滞性.
本文对氟利昂R22在水平单管外的凝结换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管为光管和五根强化管.目的是获得R22凝结换热时的最佳肋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光管管外Nusselt理论值与实验数据偏差在±10﹪以内.对于R22在低肋管外的凝结换热,在肋密度为1720翅/米时可以获得最佳的换热性能.对于强化管C21-C25,当饱和温度为40℃时,在相同热流密度条件下的平均强化倍率分别为10.36,11.46,9.19
压力升高是影响低温液体无损贮运的关键因素,准确预测容器内的压力升高对容器的使用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在充分考虑贮运过程中低温流体物性参数变化的基础上编制了计算低温液体无损贮运规律的程序,同时对一小型低温容器以液氮为工质进行了无损贮运实验,得出了无损贮运时压力升高的规律.结果表明初始充满率在0.2~0.5之间时,实验曲线和计算曲线能够较好地吻合;在其它初始充满率下则有较大误差.为小型低温容器的无损贮
牛血清蛋白(BSA)的稀溶液在空气-水界面处会有蛋白质分子吸附,形成的液体薄膜具有典型的粘弹性,薄膜中的蛋白质分子降低了界面的自由能,并且使薄膜具有一定的强度.本文用Burgers模型研究了薄膜的本构关系,分析其蠕变和松弛特性,并提出了蠕变特性改善的方法,分析增加溶液粘性后蠕变特性的改善.
本文对超临界压力下煤油在带有环形肋的强化传热管中的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肋的间距高度比对于传热和阻力结果有重要影响,间高比为7.5的环肋管在使得换热增强1.4倍的同时也使得阻力增加了1倍.间高比为10的环肋管的效果稍差一些.进一步的研究应对更多间高比组合的环肋管进行研究以确定间高比的影响规律.
本文对外边长为4.6mm的方形小通道光滑管及底部带有不同强化表面的5根粗糙管试件在高热流密度、高流速、超临界压力条件下进行了煤油的传热、阻力、结焦特性的试验与分析研究.获得了影响煤油传热特性的主要因素;得到了不同底部粗糙度方管内煤油的传热、阻力与结焦特性;分析了方形粗糙表面强化传热机理、不同粗糙度对煤油传热、阻力与结焦特性的影响.以试验结果为基础,建立了各试件无量纲传热系数关联式,并与相同尺寸光管
本文对基于两相流激波的增压换热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其设计方法,并进行了校核分析,为增压换热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算例结果显示,校核结果与设计结果是吻合的.分析表明设计时背压的选取将直接影响喉管直径的取值,校核发现,增压换热器工作时渐缩段的换热情况将直接影响喉管内的流动情况,也是激波是否发生的关键.
本文研究了水与酒精混合蒸汽压力对竖直管外Marangoni凝结换热的影响.针对不同压力进行了凝结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并拍摄了不同过冷度下的凝结状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流速和浓度下,凝结换热系数随蒸汽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经分析得出,相平衡压力的提高导致凝结液平均温度升高和凝结液量增加,使凝结液膜的表面张力增大,使得凝结换热得到增强.但在高酒精浓度下,凝结液表面张力梯度减小,扩散热阻的影响增大,蒸汽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