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充分发挥体育的独特作用。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优秀体育人才的共同努力,体育人才的质量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大学体育教育对培养开发优秀的体育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促进大学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学习存在严重的倦怠现状,会导致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体育相关知识涉猎浅薄、缺乏科研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岗位需要等问题,这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动机,转变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课学习倦怠的态度和行为,对学校体育教育乃至体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学习倦怠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厘清倦怠根源的基础上提出治理策略。以改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倦怠的现状,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研究结果: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认为,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在文化课学习中又表现出倦怠的行为,从认知失调理论角度,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出现了偏差,心理上的不愉悦随即产生。本文将文化课予以分类为:大学通识、公共课、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四类课程,通过对高校体育专业的师生进行调查,导致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不同文化课学习产生倦怠的原因主要有:(1)认知错位。学生普遍认为公共课、选修课无实用价值,表现出倦怠感,这与学校开设此类课程来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知识与技能、培养兴趣和特长,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相冲突。(2)环境因素引起的认知冲突。其一,内环境不稳定,学生本身基础不扎实,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业压力给学生造成困扰,这与大学生希望自己应该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之间出现不一致;其二,外环境干扰,大学生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伴厌学、课堂环境、学习氛围等都会对学生文化课学习造成干扰作用,使之产生学习倦怠。(3)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存在的不足。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和师资骤增,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机制不够合理、师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不够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与大家理想的美好大学生活发生矛盾和冲突。(4)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随着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功利主义、金钱主义价值观、知识贬值等不良思潮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冲击了学生对"知识无价"的认知,造成了认知失调。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学习倦怠的现状,且对不同的文化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倦怠现象。改善体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学习倦怠,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科教师应协同发力,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进行认知塑造,明确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新认知,激发学生的不完全认知体系,强化学生学习动机;重视教学改革,健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适应当前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和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主体,控制学生认知失调程度。研究结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学习倦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成长和就业,还影响高校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乃至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教师应从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纠正学生认知错位,促进学生文化课学习倦怠的态度和行为转变着手,同时,注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教学工作质量。学校管理部门也应根据学校当前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与安排,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之符合时代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协同合作,转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学习倦怠的现状,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