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暴雨预报系统研究

来源 :200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浙江40年暴雨的分析和近10年的大暴雨逐例诊断分析,建立了浙江省暴雨相似预报系统。通过试验,将MM5模式本地化,形成适用于浙江的MM5中尺度模式。通过对历史卫星、雷达降水图像与实况降水的统计分析,得到了临近0~6小时的客观雨量估算。经2003年梅汛期试用,预报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本文详细分析了0308号热带气旋“天鹅”在南海中部加强为强热带风暴后云系的演变以及对路径和降水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对流云团的“吸附”作用是“天鹅”登陆后路径南掉的主要原因;垂直速度场对热带气旋路径短期偏折方向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热带气旋有向强上升运动区偏折的趋势;中尺度暴雨出现在强对流云团中小涡旋的螺旋云带上或云顶亮温的梯度密集区与地面风向辐合区重叠处。
本文对3~9月南昌强垂直温度梯度与江西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区域强对流天气、局部强对流天气、无强对流天气的三种天气形势和稳定度进行对比分析,为这类强对流天气预报提供预报着眼点。
本文通过分析2003年发生在江西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产品,总结出了强对流发生时组合反射率、风暴相对平均径向速度、风廓线、冰雹指数、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等雷达产品的一些特征,初步归纳了新一代天气雷达预警灾害性天气的一些因子和指标。这对今后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制作灾害性天气预警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做好江西省灾害天气预警提供参考。
本文从大尺度天气形势、省区域小天气图、物理量场、层结稳定度等方面对两天大范围强风暴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反射率因子和平均径向速度场上详细分析了雷达回波的演变特点和典型特征,特别是超级单体回波典型特征和移动特点、外流边界(弧状云线)回波特征等,找出了两次过程的异同点。通过分析,得出了对强风暴天气短时预报及服务有益的参考结论。
2003年环高热带风暴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但其残余云系及水汽仍然继续北上,为辽宁8月22~23日区域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热力、水汽及充分的能量。本文在分析热带气旋维持、北上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暴雨成因、物理量诊断总结,指出北上热带气旋携带的暖湿空气,为暴雨产生提供热力条件;热带气旋北上使低空偏南急流建立的早且维持时间长,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热带气旋为这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热
本文结合天气学和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2003年10月10~12日华北地区出现的罕见大降水天气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高低空急流、水汽条件及垂直运动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受高空槽和低空切变线的直接影响产生的。西南涡、日本海高压对大降水天气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高低空急流的动力耦合作用、低层偏南急流显著的水汽输送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是秋季产生如此大降水的主要
2003年9月10日南宁市出现了局地性大暴雨天气,本文在先分析数值预报情况后,针对天气形势和单站要素两个方面,总结出当时预报失误的原因及一些预报体会。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T213数值分析预报产品和本地预报经验指标,运用EPP法,制作孝感市梅雨期短期24小时和48小时降水分县分级预报,经2003年梅雨期业务试验应用,其分县晴雨、降水、暴雨预报能力较强,取得了良好的预报效果。
对2003年10月9~12日山东秋季大暴雨天气的环境场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低层东北一西南向的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及冷锋是产生暴雨的影响系统。暴雨产生在高温高湿的对流不稳定大气中,低空偏南风急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水汽辐合,高空急流的右后侧产生强辐散中心与低层辐合中心相配合,使得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维持发展,暴雨长时间持续。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常德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MM5V3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对“03.7”湘西北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03.7”湘西北特大暴雨与边界层内多个中尺度辐合扰动的移动和发展相伴,边界层的中尺度辐合扰动诱发了β中尺度涡旋,且伴随着中尺度雨团的强烈发展,构成了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在暴雨发生区对流层中低层呈现出明显的重力波列等快波特征,同时垂直速度分布也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