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麂列岛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及线虫多样性研究

来源 :2015海峡两岸海洋生物多样性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elf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以"贝藻王国"著称,潮间带的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高.而对于小型底栖生物,除2001年秋季的一份有关其丰度和生物量研究外,仍然未知.本研究于2013-2014年对保护区内大沙岙核心区和开放区砂质潮间带的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4个季节的采样分析.共检获了19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562 ind/10 cm2,平均生物量为1307 μg dwt/10 cm2.其中,线虫和桡足类为最优势类群,线虫的年平均丰度为222 ind/10cm2,占总丰度的39.3%;桡足类的年平均丰度为126 ind/10 cm2,占总丰度的23.2%.共鉴定出70个海洋线虫分类实体,隶属24科、60属,发现9个线虫新种:Epacanthion属4新种,Octonchus、Pheronous、Gammanema、Synonchium和Spirobolbolaimus属各一个新种.在食性上,刮食者(2A)线虫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达31种;捕食性/杂食性(2B)有16种,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有14种,选择性沉积食性者(lA)仅9种.在数量上,捕食性/杂食性(2B)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72.4%,其中Epacanthion spl.nov.占线虫总数的46%;刮食者(2A)其次,占19.8%;沉积食性者最少(1A+1B),仅占7.8%.通常,泥质和泥沙质以沉积食性(1A+1B)的线虫数量上占主导,砂质潮间带则常以刮食者(2A)数量占优,而大沙岙沙滩则以捕食性/杂食性(2B)线虫占绝对优势,表明海洋线虫是大沙岙沙滩底栖微食物网的主要控制者.大沙岙核心区和开放区的线虫和底栖桡足类的数量之比(N/C值)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4和1.9,秋季的N/C值与2001年同一季节的数据未见明显变化,且线虫数量所占百分比保持稳定,但与同类型的砂质潮间带相比为最低.本调查秋季检获了15个类群,明显多于2001年秋季检获的9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本研究表明,南麂列岛大沙岙沙滩环境质量良好,保护效果明显.国家海洋局《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调查及保护效果评估》(20lO)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6144)资助.
其他文献
  台湾高屏海域为传统虾拖网的重要渔场,为了解此海域底栖虾类之生物多样性,本研究于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间,利用海研三号,以桁杆式虾拖网进行采样.研究期间共纪录得底栖
  为比较厦门同安湾两片人工种植红树林区(即凤林和翔安)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并了解小型底栖动物对红树林生境高有机质含量和富营养环境的响应机制,2006年4月、7月、10月和20
  于2014年7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10个站位进行了生态综合调查,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优势种组成,并结合环境因子,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揭示了浮游植物群
  于2014年7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10个站位进行了生态综合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98种,其中桡足
  广西红树林的总面积达5654 hm2,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居全国红树林省区之首,具有分布广、面积大、生境多样复杂、生态景观奇特、地理位置特殊等特点.自上世纪八
因应未来海底能源一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本研究于台湾西南近海可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如Formosa ridge、Pointer ridge与Four-way closure等)及其邻近区域做海洋生物资源
会议
  南海是一半封闭深水边缘海,为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群岛环抱;海底地形复杂多变,常年盛行季风,季风转换使得南海上层环流呈现明显季节变化.根据2013年3~4月、6~7月、
  浮游介形类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范围广,是热带海域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全面了解和掌握浮游介形类物种多样性现状,可为深入开展海洋浮游生物多样
于2015年1月,对布设在雷州半岛东南海域2个航标上附着的大型海藻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冬季浸海时间约19个月的浮体侧面所有对航标造成污损的大型藻类为绿藻门的浒苔(
会议
  自由生活线虫是海洋沉积物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相对于大型底栖动物,人们对自由生活线虫的认识还很少。本文根据近几年在泉州湾、同安湾、漳江口等红树林湿地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