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湿地型生态旅游景区形象感知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

来源 :第九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杭州西溪湿地为研究对象,以湿地型生态旅游景区形象感知为研究视角,结合网络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的实质性研究和分析方法研究游客对西溪湿地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西溪湿地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要多于消极感知因素,其中积极形象感知主要来自天然氧吧、水乡风情、田园生活、度假胜地、文化浓郁、生态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七个方面,而消极感知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供给、生态环境、景区管理、旅游体验、旅游服务这五个方面.文章的研究结论拓展了生态旅游景区的理论研究,可为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实践指导.
其他文献
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点,但是课堂教学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课堂学生表现的比较,
本文在集体记忆的视角下,以成吉思汗陵为例,探讨了民族旅游目的地文化建构.认为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构是由当地的族群及旅游者作为文化建构的主体,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展示载
本文介绍了生态旅游的痛点和产业生态化的难点,从政策和措施的角度思考,在市县区以内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应该是走全域旅游的路子,全域旅游全覆盖。
本文试图对于中国国家公园游客影响管理提出以下建议:在认识层面,中国的国家公园未来在游客活动和旅游活动方面一定是遵循保护优先,全民受益的原则,不能把国家公园看做是一般意
"只征不转"模式是广东海珠湖湿地公园为解决城市化扩张对传统果基鱼塘破坏,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舆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诉求以及降低政府财政投入等问题而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都市居民首选的短期游憩休闲旅游产品.文章通过运用手段—目的链理论及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居民赴郊区旅游
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的本质界定,论述了生态旅游是世界双遗产地的必然选择,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应遵循内涵式开发原则、层次性开发原则、体验性开发原则和审美性开发原则。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河口湿地区域,在近30年的开发过程中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基于1983年、1987年、1991年、1995年、1999年、2004年、2010年和2014
本土文化是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的无形资产,中国存在旅游目的地"千城一面"的问题,无法科学根据地域性本土文化进行旅游目的地规划;再加之传统的文化旅游产品追求走马观花、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法治进入新常态.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得到足够关注和法律规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