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阳明发黄证谈湿热证治法

来源 :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0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从伤寒论阳明发黄证中诸方谈其法对后世湿热病治疗的影响。对于阳明发黄证,清代医家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中说:“太阳阳明俱有发黄证,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证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证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仍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言简意赅的概括了阳明湿热发黄的治法。指出了阳明病发黄其主要原因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得出,因而酿成黄疸。所以在治疗方法上就要利小便、发汗、清里热三法同用,因此衍化出以发一汗为主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清里热为主的桅子蘖皮汤、以利小便为主的茵陈蒿汤。这些方剂其所蕴之法也为后世湿热病的辛宣芳化、辛开苦降、苦寒燥湿、淡渗利湿法指明了方向。因此,认真研究每一经方其中所寓之法,对理解后世中医治疗之法将有莫大帮助。
其他文献
经方是中医祖先留下来的治疗基本的宝贝,历时两千多年的实践验证有非常好的疗效,这里有大量的古代和今人的医案为证。他确实能为病人解决痛苦,值得继承下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学习中医经典不背肯定不行,中医经典必须要达到烂熟于胸,到用时才能灵活自如,纵观历代无数名医的成长,没有背诵的基本功是万万不可以的。临就是临诊,古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这说明不实践不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好坏,才能树立运
“经方”与“时方”表面上是时间先后的关系,而根本上是辨证指导思想即所属理论体系不同。经方医学通常简称“经方”,是以“六经统摄,方证相应”为鲜明学术主张的独特辨证理论与实践体系。其代表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是经方医学的杰出传人。
介绍经方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治疗冠心病多发室早搏,四逆汤半夏泻心汤治疗难治性反流性胃炎,附子理中汤黄芪建中汤治疗顽固性腹泄,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久治不愈的咳喘,当归四逆汤小柴胡汤治疗久发性口舌干燥综合征,疗效满意.
本文通过典型验案分析,阐述《伤寒论》三承气汤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及用药特点,诠释经方合用之旨,思辨仲景用三承气汤之意,为经方在临床应用推广起到昭示及解惑作用.温习《伤寒论》,综观病案,结合文献,可知仲景所说“胃家实”之胃家包括整个消化道。唐容川强调“调胃承气汤是注意在治胃燥,大承气汤是专指大肠而言,小承气重在小肠”。内经日“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经脉篇有“胃主血所生病,小肠主液所生病,大肠主津所生病
奔豚气病始见于《内经》,症状记载于《难经》,辨证施治详于《金匮要略》,后世虽多有论述,但总不超出以上三方面的范围.大多数医家对于奔豚气病的认识,多以《金匮要略》中的观点为准.在病因方面主要包括内伤七情、汗出,损伤心阳两方面.所涉及的脏腑主要为心、肝、肾,此外还与冲脉有关.在证治方面,后世医家大多在《金匮要略.奔豚气篇》中所记载的三个方剂的基础上加减运用,但是还应注意心理治疗,饮食调护等方面,以期达
柴胡剂是指以柴胡为主要药物的配方,属于临床最常用的方剂剂群,其运用范围之广,疗效确切之良,为广大中医师所钟爱.文章共6小节,第一提出10首经典柴胡剂,第二以表格的方式简说常用柴胡剂合方的病理基础即合方的接口,第三分出柴胡剂在后世发展过程中的六大类型,第四描述柴胡体质倾向者的临床特点即快速辨识柴胡剂的要点,第五借助现代医学基础提出柴胡剂病理假说以便以理解柴胡剂的效应靶点,第六提出清代"柴胡劫肝阴"的
通过对《皇汉医学丛书·腹证奇览》关于伤寒论中所论解剖部位的认知,增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条文关于病位及病性的理解,并从伤寒论中的解剖及部位分别举例以释伤寒论中常见较复杂条文的认知与理解.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但给人们介绍了六经与六经辩证,更通过六经传变,向人们系统介绍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伤寒论》中,六经传变都有具体的内容.三阳在经涉腑,属表;三阴踞腑入脏,属里.机体感邪后有的外传而愈,有的传里而剧,有的传而未变,有的传而将变,有的传而已变,有的传而多变.认为六经传变的顺序不是线性传变关系,六经之间都可以相互传变,呈现的是一种相互关联的类圆型传变关系.
《伤寒论》“结”病机存在于伤寒传变、变病、坏病等各个环节中,理清“结”病机有助于认识理解《伤寒论》,并指导临床实践。同时还应注意,《伤寒论》中“结”所致病证具有其特殊性:首先,《伤寒论》中的邪气为寒邪和风邪,其中风邪亦偏有寒性,寒邪易伤阳气,如太阳病不解,阳旺则传入阳明,阳衰则传入少阳,若阳一再衰即转为三阴证,故伤寒病治疗应时时顾护阳气。其次,伤寒病的“结”,多为化气所致,即寒邪入里化热,所谓化者
本文介绍了三例患者。患者1,支气管哮喘,从症状及舌脉看,胸满闷、心烦、便秘、心下痞硬、苔黄燥厚、脉弦数,为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从体质角度看,形体肥胖、肌肉结实、腹部充实,按压抵抗有力,为大柴胡汤体质。综合二者,无疑是大柴胡汤证,予以大柴胡汤即可治病又能调体。面红唇紫、左下腹压痛、下肢皮肤干燥粗糙、舌暗红为典型的桂枝茯苓丸证。三诊时,大柴胡汤证不明显,血瘀证仍在,故投以桂枝茯苓胶囊长服善后。患者2,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