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女性形象的审美与批评视角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第六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iihh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在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悠久的渊源。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其重要论著《拉奥孔,论画和诗的界限》中更是廓清了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及艺术形式之一的绘画之间的界限,充分地肯定了文学和艺术与生俱来的共通性。在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中,艺术家们遵循着"S"形法则创造出了无以数计令人叹为观止的极富女性美的艺术形象,而实际上,文学家们亦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一法则以及罗丹所认为的"美,就是性格和表现"的观点在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里塑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造型艺术的素描和色彩两大方面分别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畅销小说《飘》中的郝思嘉和韩媚兰尽显女性特征的外貌描述和性格刻划、汉乐府诗歌《陌上桑》中罗敷以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她在美中行》一诗中女主人公等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女性形象的色彩描写为例为读者提出对其审美的多视角。此外,本文亦拟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性别研究批评理论等对《哈姆雷特》中的奥菲丽娅这一经典的文学女性形象进行解构,以期探讨对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较为全面且深刻的鉴赏的多元方法。
其他文献
清代以前的骈文文论基本上是辞章之论,到了清代才从骈散合一中开始跳出传统的骈散对立,寻求调和。而气韵说正是骈散合一说的理论支柱。朱一新的“潜气内转”说是近代散文理论的重要思想,源自于韩愈的“气盛言宜”说,但从《无邪堂答问》的整体文章来看,是他重气节尚个性的人品思想和崇尚创新的文品的体现。
第29届北京奥运吉祥物的遴选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龙福娃"意外落选。龙形象因中西文化不同而存在着较大差异,考虑到奥运会是友谊的盛会,所以内敛含蓄追求整体和谐统一的中国人对"龙福娃"的淘汰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而追求个性自主独立的美国人却让以极具霸气和攻击性的秃鹰为蓝本的卡通形象Sam做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吉祥物。中国是以内陆为主的的农耕文化和大陆文化。靠天收的人们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兴云布雨、
以垮掉派身份闻名于中国的当代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还是美国佛教的提倡者和推动者,美国生态区域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早年的生活经历深刻影响了他思想的形成:出生并成长于美国西部农场,亲密接触大自然;受亲友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熏陶;大学期间对印第安文化的研究和随后对佛教的持续热情与修习,使得他的生态思想丰富而深刻。本文选取他生态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生态区域主义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诗歌和散文探索他生态区域主义思想与佛教的
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获得纽约剧评奖和普利策奖的经典力作《推销员之死》于1983年5月首次来到中国,由英若诚翻译并主演,阿瑟·米勒本人执导,北京人艺排练并公演。作为"文革"后第一部上演的外国剧作,《推销员之死》这部心理现实主义的剧作从排练之日起就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初百废待兴的中国与对中国了解甚少的美国以一部话剧为契机而展开的文化交流。虽然存在着不少的由于国情不同而引起的理解障碍,但由于《推销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类生存的世界已经浓缩为"地球村",分布在村落不同区域的国家、民族及社会成员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接触或交流,其频率超过了过去任何时候。他们之间因之产生的并存与依赖关系,其紧密程度也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在此过程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随着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已为越来越多的国际社会成员所认可。在意识形态领域,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经济上倡导互惠互利,政治上力求相互理解
在过去,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政体,使中美在对公众演说的态度上分歧很大。中国的先哲圣人都对言说不太看好。从《诗经·大雅·文王》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到孔子的"天何言哉?""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等,均对缄默加以推崇。尽管这不能表明中国古代不曾有过以言辞赢天下的民主时代,但是即使这样的时代在中国存在过,也不曾像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留下来相对多的鸿论。这使得中国历来对言说的意义认识不足。此外"一元化"领导的基
当代科学能够准确地描述鱼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但可能还难以告诉我们鱼的心理状态,包括它们的快乐与痛苦,而古今中美的文学对此却不乏洞悉者。本文从中国家喻户晓的庄子知鱼乐的古代故事出发,再比较、分析美国当代杰出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写鱼苦的经典诗作,以讨论文学如何用其特殊的视角帮助我们感知自然、关注生态。这种视角的特殊性可以用直觉、移情、想象等突破了实证主义认识论传统的普通概念来解释,也可以借巴赫金的
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碰撞出现在两个场景中:一是基督教传入中国,二是华人进入美国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国家接受基督教。在中国的场景中,中华文化是主流文化,基督教文化是亚文化;在美国的场景中,基督教文化是主流文化,中华文化是亚文化。基督教传入中国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在美国,华人基督教会已经成为美国华人的主要宗教组织。那么,有着中华文化背景的华人基督徒,如何对待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冲突与融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examine some problems and issues caused by intrinsic ethnocentric stance in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communicators.With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not only explore
西欧文化总的来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文化。以山水意识为例,西欧的山脉审美成熟较晚,人们认为山脉象征黑暗、丑陋不堪,这种情况直到18世纪才得到改变。美国人对山脉的认识继承了欧洲传统,山脉是荒野的一部分,是精神沙漠,同时又是森林、矿产的所在地,是赚钱的工具。征服自然的活动在内战后的美国西部达到高潮,山脉备受摧残。蔑视山脉的态度并非没有受到挑战。在爱默生和索罗的超验主义的鼓舞下,许多知识分子挺身而出,呼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