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看新移民子女家中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运用

来源 :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ing82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于探究新移民家中的视觉文化对于青少年子女文化认同的影响,以及家中视觉文化学习经验对于艺术教育的启发与未来运用的可能性探看.因协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成为现今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探究这群就学人口日益增多的新移民青少年的双边文化认同发展与其视觉文化接触经验之间的关系愈趋重要.本研究采用多重个案研究法,透过观察、影像文件拍摄与访谈来进行资料搜集,受访者为新移民家庭中的东南亚裔母亲及青少年子女.家中的视觉文化具教育意涵,善用这些视觉文化,可以认识与学习到特定族群的传统、信仰、美学与艺术.能够了解新移民青少年的双边文化认同建构与家中视觉文化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不同文化族群间的沟通、尊重与欣赏.
其他文献
新媒体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势必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新媒体所特有的组织性和开放性,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会促使人们在美术教育上更具有创新和思考能力。本文
传统的书法教育方式以"法度"为中心,以唐楷为基础向学生灌输相应的笔法、章法、墨法与结字方法.这种教育方式起点高,缺乏趣味性,需要对汉字有一定的认知水准,这往往是非中国
笔者于2012年6月开展了"流动艺术"项目,也称为"博物馆中的美术课",即带儿童和家长一起定期(频率为1月1次或2次)参观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参观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
会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视觉文化的转型、艺术美学的转向、学习观点的变迁背景下,国际艺术教育思潮中出现了社会取向艺术教育的观点.社会取向艺术教育的提倡,使得艺术博物馆
在科技发达的数字时代,海峡两岸的师生运用云端服务系统,进行书写艺术创作交流,合作研发一套具创意、美感和文化底蕴的数字字帖.这项新颖的创思,不但转化应用了传统书艺的精
会议
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美术馆、博物馆的艺术教育密不可分.基于艺术衍生品的特点,需要艺术院校加强技术更新和创造,高等艺术设计专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尤其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本文
近年来,新兴的社区公共美术在坊间如雨后春笋似地出现,经2008年雪兰莪州沙沙兰国际艺术节的首办后,接下来的槟城乔治市艺术节以及各地争相举办的社区艺术节、嘉年华、艺术节
我国校外美术教育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面广,已发展为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美术教育主体.校外美术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教学重视个性,办学追求规模,提供了更多教育
高校美术学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实现实践教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美术本科教学至关重要.随着高校美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少数
20世纪最后十几年的西方博物馆、美术馆在长期发展后,其公共教育经历了由追求公众参与数量到注重教育活动质量的变化过程.如今中国大陆进入了美术馆,尤其是地方中小型美术馆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