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发动提前女童应激反应性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来源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换届及第十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换届及第五届全国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92451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青春发动提前女童社会应激下皮质醇反应性的特征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方法:基线研究对象来自安徽省蚌埠市某小学,选取1~3年级中,女童乳房Ⅱ期发育年龄低于8.0岁或乳房Ⅲ期发育年龄低于9.8岁作为青春发育提前组(n=56名),同时选取同龄(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2月)、BMI(相差不超过0.2kg/m2)、同班级、青春期发育适时的女童56人作为对照组.Groningen社会应激任务(Groningen Social Stress Test,GSST)完成前后分别收集唾液皮质醇,分析皮质醇反应性.抑郁症状采用《儿童抑郁问卷》进行评价. 结果:青春发动提前女童GSST后即刻、GSST结束后20min皮质醇浓度、皮质醇增加的曲线下面积(AUCi)均高于对照女童.青春发动提前女童中抑郁症状与HPA轴反应性钝化密切相关. 结论:本研究提示客观评价的青春发动提前女童HPA轴应激反应性存在钝化现象,可能与抑郁症状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关于儿童大脑的发育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流言和不实的观点(所谓"神经神话"neuromyth),对家庭教育和儿童培养方面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7)发表的著名报告书《理解大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中针对这种神经神话的泛滥鸣响了警钟,强调要清除神经神话(dispelling neuromyths).因此,有必要充分了解儿童大脑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特点,为培养健康儿童给
健康,是每个人从事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社会发展到今天,健康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家庭、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宁的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躯体无病."因此,健康不单指身体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等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否健康关系着一个人在
新一代的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心理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通过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了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明确地把心理
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通过加强交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创造环境,多样教育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
小学生在成长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心理状态的良与差,可直接影响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不言而喻的影响到以后的成长.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及状况在于,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懵懂的接受事物时期,这一阶段是素质教育的关
目的:评价青少年慢性心理社会应激暴露对BMI变化的影响.方法:2011年9月在徐州市区10所中学对初一和高一年级的中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青春期发育等级、父母肥胖程度和心理社会应激程度等信息,采用青少年多维生活事件量表(Multidimensional Life Events Rating Questionnaire,MLERQ)作为心理社会应激暴露测定,该量表包括家庭生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城市14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入口统计学指标、心理病例症状、童年期虐待经历及自杀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对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中学生童年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总体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
目的:调查中国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意外伤害的现状及二者的关联性,并探讨手机依赖行为与心理病理症状对意外伤害的交互影响.方法:选取沈阳、新乡、广州和重庆4个城市14221名中学生(6915名初中生和7306名高中生),利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意外伤害调查问卷调查手机依赖行为、心理病理症状和意外伤害;运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机依赖行为与意外伤害的
目的:探讨青少年中童年期虐待、社会支持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个城市的1010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9704份.结果:①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正相关(r=0.199,P<0.01),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224,P<0.01)②当控制了地区、年级
目的:评价婴儿期社会性反应特征与18月龄幼儿孤独症样行为(SAT)的关联性,为SAT早期筛查工具的研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将2012年3月-2012年10月期间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常规体检的3月龄婴儿纳入研究队列并追踪至18月龄,采用《婴儿社会性反应问卷》对其进行社会性反应评价;同时收集婴儿及其父母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家庭一般情况资料.在控制18月龄幼儿SAT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考察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