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子学以致其道”说起--浅谈《论语》给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层启示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minzhu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有着说不尽的奥妙。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此次的主题是“《论语》论学”,从研学的准备到真正聆听专家的讲座,参加专题的研习和讨论,对这一部《论语》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而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更看到了这部经典中闪耀着的思想光芒,如智者神明,给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以心灵的启示和智慧的引领。
其他文献
在如今的网络空间,往往有着种种引起人们伦理恐慌的异常伦理生态,难免生成人们反思网络社会生态的共同话语——伦理忧虑.人们关于网络社会的伦理忧虑是对这一生态环境的控诉,技术的过分强势及由此导致的技术意识强化.适时的文化建构是必需的,人们关于网络生态的伦理忧虑源于网络社会自身文化建构的滞后.网络伦理生态的良性建构是如今和谐社会建设的应然内容,需要直面当前的网络生态伦理忧虑的现实语境并予以理性应对。为此,
“读《论语》,学做人”是此次研修活动的主题,两千多年由孔子新开创的儒学,对中国文化深远影响自无需多言。从西汉初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五四运动以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得不在探寻民族出现过程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孔子的学说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
对参加第七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的学习体会进行了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论语》中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概述。
对参加传统文化研修班的学习体会进行了总结,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对如何实现《论语》做人修身进行了阐述。
对参加传统文化研修班的学习体会进行了总结,对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进行了阐述,如何实现《论语》做人修身的目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此次传统文化研修会的主题是“《论语》论学”,研究的是《论语》这部经典著作在“学”的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在教学中存在怎样的困惑,通过研读著作、聆听各位专家的报告以及与两岸四地老师的交流,令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文对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加以总结。
对传统文化研修班的学习体会进行了总结,探讨了所具有的哲学思想,对《论语》的学习感悟进行了阐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统恰恰不在于法(技术层面的教法与学法),而在于道(注重细节,整体观照的道统)。
通过参加传统文化研修会,聆听专家的讲座,听他们谈《论语》、讲文化,深感受益匪浅,从心里升腾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有责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而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作为中学教师的我们,有责任让《论语》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地存在学生的生活,融人他们的生命。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应从中学时代开始,从十二岁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前进的。
在文言经典学习中,常常会见到“君子”这个指称。“君子”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短短2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二字就出现了100多次,对在学习《论语》过程中对于君子的理解进行了总结。
教学与践行,含义甚广,涵盖师与生两面,包括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行等多个角度。在此,仅就如何教的问题权作小议,所以大题小做者,盖悬一目标,激励自身求更深入之思考也。是为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