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碱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炎致肝衰竭1例

来源 :第十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e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诱导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发病前因关节肿痛(干燥综合征可出现一过性关节肿痛),口服“秋水仙碱”3天,秋水仙碱是从百合科植物丽江山慈菇的球茎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可与微管蛋白亚单位β-微管蛋白结合,干扰微管蛋白的组装,从而使微管蛋白解聚,可阻止有丝分裂。现广泛用于痛风及地中海热等疾病。其胃秋水仙碱正常治疗剂量足以引起肝损害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当干燥综合征患者出现肝损害时,须特别注意是否存在药物诱导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及时的激素应用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甲胎蛋白(AFP)和胆碱酯酶(Ch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7例HBV-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后0、2、4、8周血清AFP和ChE值,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AFP和ChE的差异以及AFP和ChE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67例
目的:评估基于Sofosbuvir方案治疗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30例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接受含有Sofosbuvir方案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抗病毒治疗结束后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及对肝功能的影响.采用x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评估不同因素对患者获得SVR12的影响,采用配对
目的:探明程序性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及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HCV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228例,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个
目的:评价无创肝纤维化模型FIB-4、S指数、APRI、GP模型,APGA、PAPAS对治疗时机难以确定的ALT<2ULN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帮助判定该人群的治疗时机.方法:389例来自收住北京地坛医院的治疗时机难以确定的ALT<2ULN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皮肝穿刺活检取得其病理结果,分别对其进行血常规、血生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DNA等常规血清学检测.根据肝组织病理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白介素-8(IL-8)、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及骨桥蛋白(OPN)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以CD163标记)浸润肿瘤中所起的作用;分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以CD34标记)、转移(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12、-19标记)的影响;筛选可能影响肝癌预后的相关因子.方法:将98例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切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制成组织芯
目前认为,细胞外基质中成熟弹性蛋白的沉积与肝纤维化不易逆转有着密切关系.然而,纤维化可逆/不可逆期中弹性蛋白的变化,以及其交联沉积与降解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建立了小鼠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形成和逆转模型,明确参与弹性蛋白交联的类赖氨酰氧化酶-1(LOXL-1)对弹性蛋白及纤维化进展的影响.首先,利用四氯化碳纤维化可逆转模型和不可逆转模型,检测肝组织中不可溶性弹性蛋白的变化.与Ⅰ型胶原相比,肝组织中不可溶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与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观察聚乙二醇α干扰素(polyethylene glycol interferonα,PEG-IFNα)抗病毒治疗对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PEG-IFNα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抽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s A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对胺碘酮诱导的药物性脂肪变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为空白对照组(WT组,n=5);150mg/kg/d胺碘酮灌胃七天为模型组(AM组,n=5);干预治疗组(AM+SILIPHOS组,n=5)系对胺碘酮模型小鼠使用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50mg/kg/d灌胃,连续七天.通过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成人急性乙型肝炎(AHB)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CHB-AE)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抗HBc-IgM抗体滴度值(s/co值)对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入院的乙型肝炎患者共155例.其中124例确诊为AHB,31例为CHB-AE.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临床数据,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绘制s/co值在区分AHB和CHB-AE的受试
目的:体外诱导人脂肪干细胞(hADSCs)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HLCs),通过细胞表型和功能鉴定比较二者肝向分化能力和疗效的差异.方法:分离并纯化hADSCs和hU C-MSCs.采用三阶段诱导法,使用多种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两种干细胞向HLCs分化.通过荧光定量PCR、细胞免疫荧光、糖原PAS染色、吲哚菁绿(ICG)摄取实验等方法比较两种干细胞的肝向分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