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镜子的穿越史--试论《红楼梦》第十二回在北村透谷《宿魂镜》中的演化与创新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它的海外传播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92年岛崎藤村将《红楼梦》第十二回后半部分翻译成日文发表,次年北村透谷受此篇影响而创作了小说《宿魂镜》,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已被学界广泛认同,但目前仍缺乏对于文本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阐释.笔者试图通过对《红楼梦》明治及之前的在日传播状况和北村透谷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背景的引入,加之对第十二回中“风月宝鉴”的分析,从镜子这一意象的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特点的角度具体阐释《宿魂镜》对于《红楼梦》第十二回的吸收与创新,最后对二者中所包含的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思考.
其他文献
更敦群培是20世纪以来在国内外藏学界最具影响力的藏族学者,也是我国藏族杰出的藏文古文字学家.更敦群培以人文史观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语言文字学以及实证、田野调查等科学方法研究藏文古文字,撰写了不少的论著,成就卓著.尤其是其论著中关于创制藏文时所参照的印度文字、新增字母、藏文字体的流变等方面,从藏文实际出发,不迷信传统权威,用开阔的视野和科学的文字考释方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水书作为水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和开发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水书古籍保护的现状,总结了当前数字化保护水书的现实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水书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策略建议.
表形是古今中外造字的基础.古彝文来自表形,对彝文形素分析有利于研究古彝文的来源.在表形的古彝文字中,既有实形,也有类形,类形成了固定的造字元素.本文为了更好研究古彝文的造字法,解读古彝文文献,选择古彝文“人”字,综合彝语各方言区使用的古彝文异体字,经过与汉字的比较、字形拆分、变形、联想等方法探讨古彝文中的“人”形素,发现古彝文中“人”形素的据理性具有鲜明特征.
关于水族文字的研究,有各界专家学者的深入分析,各抒己见,都发表有个人的主张,得到不同结论.本人认为:对水族文字的研究,还是得从水书本上的原件得到的“原字”或“原水书篇”分析出发,这样方才得体;如果拿别人文章里加工过的“水族文字”构造来分析,那就显得不伦不类.水族文字的历史背景众说纷纭,至于古老到什么程度,有待各位专家学者再进一步研究证实.对于水族文字的构造来说,多数是以象形字为主,也有一些是指示字
彝族先民创造了本民族语言文字,并传承着内容丰富、类别繁多、卷帙浩繁的彝文文献.但由于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加上自身客观因素的影响,保护和传承彝文文献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甚至某些县市或某些地区彝文文献传承濒危.于是在实地调查彝文文献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在当今视阈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彝文文献进行深刻的思考,以此合理、科学保护和传承彝文文
民族民间古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云南省唯一的藏区迪庆州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地,在民间文化传承方面和其他四省区的藏族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共性,更具有独特的个性.全州境内特别是德钦县境内散布隐藏着为数不少的藏文、藏语文献古籍和口头古籍,这些古籍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较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对迪庆州特别是德钦县境内散布隐藏的藏文、藏语古籍从类别、保存情况、文化和实用价值、保护与开发利
明后期,拟宋元话本小说的创作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兴起.冯梦龙在“王学”、李贽“童心说”等思想的影响下整理编写了“三言”,“常中出奇”的美学命题随之诞生.追溯小说发展的历史,“常”派小说与“奇”派小说经历了漫长的更换与演变.
云南彝族重要古籍文献,从其流传、分布及各支系收藏的彝族古籍文化情况看,有诺苏、纳苏、尼苏、撒尼、阿哲五个支系彝族古籍文献;从内容和用途看,有社会历史、政治军事、伦理道德、哲学宗教、民俗礼仪、医药卫生、天文地理、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彝族古籍文献,并具有这些方面的历史文化学术研究价值.
为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边疆团结、稳定、进步的需求,尤其是云南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及脱贫攻坚的迫切需要,改革“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民汉兼通专业人才,推进抢救、保护、传承濒危语言的工作,成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傣、景颇、傈僳、彝、拉祜、佤、纳西、藏、苗、壮、哈尼、白族12个民族13个语
刘勰的“物色观”既是对前代山水诗的理论总结,也在之后王维等创作的山水诗中得到了印证.以四十岁为界,王维山水诗在前后期的表现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创作内容上,前期是诗中有画,后期得“江山之助”,山水诗融入对禅和生命的理解,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精神气象.在心物交感层面,王维从前期的“随物宛转”发展到后期“与心徘徊”,心物关系最终实现了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物与我两相遗忘的“无我之境”.王维在刘勰“物色观”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