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河渔业资源养护效果分析

来源 :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是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通过2015年-2016年4-5月在伊洛河距入黄河口1.0km和3.0km处设置人工鱼巢,分析了鱼卵仔稚鱼分布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 显示:经过三年的数据采集,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年际变化起伏较大,设置鱼巢后,仔稚鱼的密度比2014年提高25%;因产卵环境的变化,2016年人工鱼巢接卵数量显著高于2015年.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呈现下游高于上游的分布格局.三年间共采集仔稚鱼样品38650尾,分属4目5科10属12种,优势种为鲤、鲫、鳊、餐等重要经济鱼类;经w符号秩次检验,在水平分布上,仔稚鱼密度上游、中游、和下游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仔稚鱼密度在设置鱼巢处与不设鱼巢处差异极显著(P<0.01).在昼夜分布上,鱼卵和仔稚鱼夜间分布密度大于白天,昼夜差异显著(P<0.05).结论 认为,在渔业捕捞压力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双重扰动下,伊洛河渔业资源量有较大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黄河伊洛河口鱼类资源量的补充.经水质分析及生物数据表明,该河段水质是肥沃、水化各项指标都在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繁殖生长适宜范围之内,是亲鱼繁殖和仔稚鱼生长的最佳场所.
其他文献
2016年6月,使用双频识别声呐Aris-1800对东港大鹿岛海域内的人工鱼礁进行调查研究,分别采用走航式和定点式观测方法对M型人工鱼礁进行多角度连续观测,对其水下形态特征,鱼类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双频识别声呐对人工鱼礁的水下整体状态进行观测是可行的。声学方法和钓具采样方法相结合,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了礁区水域内生物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和生态行为变动情况,为
在产卵场的调查和评价过程中,为了得到鱼卵和仔稚鱼的平面分布并进行更进一步的空间分析,经常需要对有限调查站位的鱼卵和仔稚鱼丰度进行空间插值,针对其它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插值算法的效果比较及插值优化已有广泛报道.本文根据2014年夏季黄海北部鱼卵丰度数据,分别采用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s,RBF
关键种对群落结构和稳定性起着决定作用,它的筛选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年5月对莱州湾渔业底拖网数据,以摄食关系为基础构建了莱州湾鱼类群落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网,运用网络分析法计算了该关系网的13种重要性指数及Key Player Problem参数(F、DF和DR)。根据13种指数的排序结果、聚类信息和3个Key Player Problem参数,对莱州湾鱼
为了解黄河干流河南段生态系统结构,开展科学的增殖放流工作,实现黄河渔业资源的有效养护和修复,根据2013~2016年在黄河干流河南段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软件构建了包含鲢、鳙、鲤、鲫、青鱼、草鱼等22个功能组的黄河干流河南段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利用模型结果系统分析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总体特征;并结合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的分析结果,估算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鲤、鲫鱼是鄱阳湖鱼类中的优势种群,这些鱼类所产的卵黏着在水生植物上并进一步孵化。鲤、鲫鱼的渔获量在鄱阳湖渔获物中所占比例接近一半,监测鲤、鲫鱼产卵场的变化,对合理保护鄱阳湖鲤、鲫鱼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2年-2015年连续4年对鄱阳湖所采集的湖底高程数据,构建了蚌湖和大湖池的湖底数字高程模型;同时,结合湖底数字高程模型模拟结果,利用Lan
为了解黄河增殖放流黄河鲤(Cyprinus carpio)生长、分布、摄食和食物竞争等状况,2014年11月26日将用T型标签标记的规格为50~150克/尾的黄河鲤鱼3万尾,混入黄河开封段黑岗口浮桥处人工放流水生生物.放流结束后,对标记鱼以大拉网、刺网、虾笼、垂钓等方式进行回捕,调查范围在黄河开封段上下游各50km范围内.人工放流后50天开始回捕,2015年谷雨前,放流鱼类主要分布在放流地点上、下
通过对百色水库鱼类优势群体海南似鱎昼夜行为的探究与鱼类资源时空变动规律的分析,以期为百色水库鱼类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本研究主要利用科研鱼探仪SIMRAD ey60(200KHz),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按春、夏、秋、冬四季,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按“之”字型走航路线,对百色水库上、中、下游各区域海南似鱎的昼夜迁移节律、空间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动规律与进行了声学评估。同时,
会议
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占我国淡水养殖面积的一半以上,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大水面污染的日益严重,湖泊水库广泛采用的投饵养殖、施肥养殖以及“三网”(网箱、网栏和网围)养殖将被迫退出,传统的大水面养殖方式被迫面临转型。本文报道了基于大水面水生生物渔产潜力评估和放养对象的食物能量学模型的组合放流方式,通过食鱼性鱼类的生物操纵、名优水产品的适度放养、小型鱼类和底层扰动性鱼类的控制达到均衡利用水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在保护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广东是海洋与渔业大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88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6处,保护对象涵盖中华白海豚、海龟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中国龙虾、广东鲂等经济种类及其产卵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的保护区网络。
会议
根据2014年秋季(9月)、2015年冬季(1月)、春季(5月)、夏季(8月)在防城港海域开展4个航次拖网二长棘鲷渔业生物学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研究了防城港海域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的渔获率分布特征,并利用广义加和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分析了其对栖息地的利用程度.结果 表明:防城港海域二长棘鲷主要集中分布在108.1°E~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