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氧化銅/氧化鋅/銀之奈米結構於光催化之應用

来源 :2016年台湾陶瓷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直接加熱法與濕式化學法於銅網表面成長出三維氧化銅/氧化鋅奈米結構。藉由適當的氧化鋅前驅物可以有效操控分支氧化鋅奈米線的密度,並進一步探討此三維氧化銅/氧化鋅奈米結構於光催化分解羅丹明6G 之影響。由於此三維氧化銅/氧化鋅奈米結構相較於商業用的氧化鋅與二氧化鈦奈米粉體具備有較高比表面積且不會相互聚集進而導致具有較佳的光催化效率與高的重複使用率。此外,本研究還有利用蒸鍍法沉積銀奈米粒子於不同介面層上針對光催化的影響進行探討。
其他文献
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后,形成的酸蚀裂缝宽度随生产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压力溶解作用造成裂缝宽度减小;裂缝间自由面上的沉淀作用导致裂缝的宽度随之增大,因此裂缝宽度的变化规律实际是由上述两种过程相互竞争作用而决定.将酸蚀裂缝理想化为两个粗糙面,基于Fick第一扩散定理得到扩散质量流量、沉淀的质量流量等参数方程,建立酸蚀裂缝理论模型,引入裂缝宽度与接触面积之间的指数衰减关系式,根据物质平衡方程得到接触面的扩散质
低渗透底水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受注入水与底水的双重影响,油井含水呈现周期性变化,注水受效规律复杂.针对低渗透底水油藏注水受效规律不清、注水工艺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以BLC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低渗透底水油藏注水开发阶段进行了划分,并对其包括注水速度、注水时机、隔夹层长度、隔夹层位置等因素作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油层与底水层压力变化率差值曲线可将该类油藏注水开发过程分为底水锥进、注
冀中地区廊固凹陷潜山构造带超深超高温潜山油气井在钻进过程中遇到漏、喷、卡、机械钻速低及轨迹控制困难等问题.为此,基于防漏、防塌及防压差卡钻等约束条件,通过逐步优化井身结构,简化井眼轨道剖面;针对地层不同岩性设计了与之相匹配的PDC钻头;在造斜段“采用+水力振荡器+螺杆+超短保径齿PDC钻头”,在高研磨、可钻性差地层采用“辅助破岩工具+孕镶齿PDC钻头”;设计了200℃低固相抗高温钻井液体系;研发了
本研究嘗試以低溫化學溶液合成法的溶膠凝膠(Sol-Gel)途徑製備氧化銦(In2O3)奈米微球.在製備In2O3 奈米結構過程中,藉著改變前驅液硝酸銦濃度及控制反應溫度條件、調整攪拌速率下製備氧化銦(In2O3)微球,並經熱處理350℃持溫1 hr 使微球成長為結晶相.藉著調控各項製程參數,希望獲得單分散且均一性佳的In2O3 微球,同時探討在不同參數下微球成長機制與顯微結構.In2O3 微球藉由
吾人使用三極式裝置進行電化學沉積法(ECD)方法沉積氧化釕(RuO2)薄膜於ITO 基板及本實驗室自製Ni 反蛋白石模板,並分析氧化釕薄膜之微結構及比較其比電容特性.鍍液組成為RuCl3(5mM)、KCl(0.1M),吾人藉由電化學工作站調控沉積電壓及沉積時間,最後對氧化釕薄膜進行熱處理.利用FE-SEM 分析氧化釕薄膜表面顯微結構,並利用循環伏安法檢測氧化釕薄膜比電容特性.
以溶膠凝膠法搭配溫控化學液相反應器製作TiO2 微球,以異丙醇鈦(TitaniumIsopropoxide; 0.8~1.4 mM)為前驅物,乙二醇(Ethylene Glycol)為金屬醇鹽之水解抑制劑,令異丙醇鈦避免過快的水解反應所造成的團聚或沉澱情形.透過丙酮溶液的含水量(0.5~1.25 vol.%)控制水解速率.調控攪拌速率能有效抑制微球間產生緊縮(Necking)及團聚情形.以沉積沉澱
本研究採用一快速且簡易的電泳自組裝(Electrophoretic Self-assembly; EPSA)技術,將單分散之聚苯乙烯(PS)微球(500 nm)整齊有序排列製作三維(3-D)週期性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模板。藉由不同相對電極規格造成調控電場分布情形與電場強度,透過電場分布不均勻的作用,將有效控制膠體粒子間的側向移動速率,利於獲得品質良好的PS 微球光子晶體結構
本研究採用改良式硫酸鋁銨法製備高純度氧化鋁微粉,在前驅物中加入PEG6000作為燒結中阻隔氧化鋁團聚的介質,來抑制氧化鋁煅燒時可能產生的指狀生長及團聚現象,在氮氣氛下升溫至1250℃進行煅燒,再將溫度降至900℃進行有氧燒結,獲得兼具高純度且易燒結之氧化鋁微粉,其平均粒徑約0.3μm,團聚現象大幅減少,但是有部份θ-Al2O3殘留,未完全轉換為α-Al2O3,由此推斷添加PEG分散劑會阻隔Al2O
会议
本研究首先以熱蒸鍍儀於Si 基板上鍍Ni 膜作為附著層,再鍍上Cu 膜作為氧化銅奈米線成長的底材,接著於底材上滴NaOH 或LiOH 水溶液並放入高溫爐進行熱處理,以應力輔助與臨場摻混之機制成長摻混Na 或Li 的氧化銅奈米線.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顯示摻混Li 的奈米線形貌明顯較粗較長且成長密度較高.我們並以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EDS)及歐傑電子能譜儀(AES)做單根奈米線成分分析,證明有
本實驗以靜電紡絲法合成PVP/Fe(NO3)3·9H2O 奈米纖維以及Si/(□)PVP/Fe(NO3)3·9H2O奈米纖維,再透過熱處理將PVP 高分子模板去除,進而獲得(□)-Fe2O3 奈米纖維及Si/-Fe2O3 奈米纖維.於前驅鹽階段改變鐵及矽莫耳比,進行靜電紡絲,接著熱處理得到Si/(□)-Fe2O3 奈米纖維,再利用XRD、FE-SEM、HR-TEM 進行材料分析.透過XRD分析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