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过渡安置房的反思--西南地区竹构过渡安置房的可行性探讨

来源 :第七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ua5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当前灾后过渡安置房的分析,提出竹构建筑在灾后救援中的可行性,并从竹构过渡安置房的材料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探讨了竹构建筑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期对突发灾害的临时性住所的设计和建造有所指导。
其他文献
以北京市西城区城市规划当中的公众参与的现状为背景,就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国外公众参与的案例的分析,提出今后城市规划当中的公众参与的几点思考。
从北方工业大学校园流浪猫调查出发,通过对流浪猫的活动特点、生存状况和社会反馈的分析,以及对比当前社会对流浪动物的理想应对方法,从校园环境建设的两个方面来详细论述校园流浪动物的价值分析和开发利用,并提出建立校园流浪动物管理协会的可能性和具体运作方法,研究分析表明,管理之下的校园流浪动物能促进校园景观、场所活力和人文教育的建设,有利于校园环境和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对重庆市近10年内建成的中小套型住宅进行居住实态调查,分析中小套型住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住户的居住意向,并探索中小套型精细设计的方法,如良好的采光通风、合理的面积分配、独立的门厅空间、集成的厨卫设施和足够的储藏空间等。
本文以北京三元桥附近地区为例,观察记录该地区中的一次寻路实验,通过对受验者行为和意识的描述和记录,分析了Passini的wayfinding理论。通过实验研究,详细解释了寻路理论,并对Passini的寻路实验方法提出了改进方案。
以前门23号(美国使馆旧址)的保护更新和再利用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这个历史建筑群改造的过程中,建筑师如何以完全现代的建筑语言与历史建筑对话,谱写了一曲历史与现代的完美协奏。笔者以自己的真实体验来诠释设计的每一个精彩之处,找寻其“重生”之道,提出了对历史建筑群改造的几点感悟。
本文针对2009武汉第二届“现象学与建筑”研讨会,论文从空间现象学中的哲学问题、日常生活世界与空间、建筑现象学与当代建筑设计三个方面总结了会议心得,并由此产生对日常生活与空间设计的思考,提出哲学中现象学研究对建筑研究的意义。
以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厦门市为例,对厦门市老年人住宅建筑进行研究,并对“适宜技术”这一名词进行阐述,然后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一个概念性的老年人住宅建筑设计。通过设计,深入理解适宜技术在地域性建筑中的运用,这对解决目前厦门岛内的老年人住宅中存在的设计问题有较大帮助。研究结果表明,老龄化是社会进步不可避免的过程,老年人住宅是这一过程的产物:要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就要在设计这类建筑时以老年人为本,从
本文以山西省阳城县上伏历史文化名村吉商道街巷为例,通过现场实地调查整理,从吉街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街巷格局、功能使用、构成要素、尺度界面、控制节点等角度对上伏古村的街巷空间艺术进行研究,以此对明清晋商古道沿线村镇街巷展开分析,以期对现代城镇街巷建设发挥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江西是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的发源地,随着江西籍移民的迁徙,沿途的经济、社会、文化及当地的民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本文在“江西—湖北”明清移民背景下,选取修水地区的民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构架特征和营造技术形态等层次,分析该移民通道上江西民居建筑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其对湖北民居形态和技术的影响。
本文以贵州省思南县城北(含大同岩)、关中坝片区城市设计为例,探讨怎样从地形、地貌特征出发,找到城市的重要控制点,并如何重点打造城市轴线空间,建构出山地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