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Ti/Cr催化改性MgH的储氢性能

来源 :第五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iit562552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快淬法熔炼和机械球磨30h制备非晶Ti/Cr合金粉末.将非晶Ti/Cr与MgH<,2>以MgH<,2>-30wt.﹪Ti/Cr比例混合在氩气气氛下球磨50制备MgH<,2>-Ti/Cr复相合金.XRD分析结果表明,MgH<,2>在球磨过程中部分分解,球磨后非晶Ti/Cr在Mg基体上分散度良好.复合材料活化性能良好,413K时能够快速吸氢,最大吸氢量为3.44wt.﹪,453K时最大吸氢量为4.59wt.﹪.储氢性能的提高是由于非晶Ti/Cr的催化作用以及球磨导致的晶粒细化和大量缺陷的存在.
其他文献
通过断裂力学中裂纹端部的应力叠加,得出拉剪裂纹的端部总应力,代入D-P破坏准则,经推导得出D-P准则与岩石断裂韧度K,K的相互关系.并以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为例,说明该推导的合理性.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正极产生的水如不能及时排除,大量的积水将淹没催化层,使得氧气不能进入催化层得到电子还原为氢氧根,取而代之的是氢离子得到电子被还原为氢气,使正极电位低于负极电位(无论负极是氢还是甲醇的氧化),从而使单电池的输出电压为负,对整个电池组产生"负差效应".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在传统正极催化剂Pt/C中添加了MnO制成MnO-Pt/C复合电极,希望在缺氧的时候与氧还原反应(ORR)有着相近电
系统研究了机械球磨(2Mg+Fe)+x wt.﹪Ni(x=0,50,100,200)复合物的微结构和电化学吸放氢性能.结果表明,镍粉加入量和球磨时间对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有较大影响.无镍复合物的最大放电容量仅为17mAh/g;随着镍粉含量的增加,球磨120h合成复合物的最大放电容量先增加后减小,并在x=100时达到最高值455mAh/g.当镍粉加入量为x=200时,球磨时间从0h增至120h,其最大
分别用原位混合和共混两种不同的混合方法制备了磺化聚醚醚酮(SPEEK)和聚苯并咪唑(PBI)芳杂环聚合物质子交换膜,用显微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共混膜中SPEEK和PBI的分布状况,用气相色谱方法测定了透醇率.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原位混合还是共混制备的膜,其耐甲醇渗透能力均优于Nafion117膜,共混制成的膜不能充分成盐,而原位混合制得的膜可以成盐.
化石能源制氢工艺路线由蒸汽转化法、部分氧化法、裂解法、PSA回收法等;其中最普遍采用的是天然气或汽油蒸汽转化法制氢.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利用烃类等化石能源制氢仍将是氢气的主要来源.为了解决化石能源短缺问题,主要对制氢原料、催化剂、工艺等三方面进行改进,以处理高硫石油焦和沥青等劣质原料的非催化部分氧化POX制氢工艺结合IGCC——电汽联合循环工艺是发电、供热和制氢三者结合的优化工艺路线.采用等离子
以丙烷为主要成分的液化石油气(LPG)是一种有希望作为燃料电池车车载制氢系统的燃料.本文利用SIMSCI公司的PRO/Ⅱ软件对丙烷的自热重整制氢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空气比率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会对热效率产生敏感的影响.对于一套其他参数,存在一个最优的空气比率值,而且随着操作压力增加和操作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虽然汽碳比率对热效率影响不大,但是对产物气中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含量影响较大.通过对操作条件的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水热合成法相结合制备了新型ZnO-CuInS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通过BET、EDAX、XRD、Uv-Vis谱等方法对该类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该类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在0~4m/g间;元素分析表明该类催化剂的元素组成比例与初始投料比有一定偏差;Uv-Vis谱显示该类催化剂在450nm和620nm处有两个吸收峰,且不随催化剂制备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对该类催化剂在紫外和可见光条件
系统研究了工作温度(T=25℃,35℃,45℃,55℃)对V基固溶体型贮氢合金TiVNi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及SEM分析表明,TiVNi由体心立方(bcc)结构的V基固溶体主相和TiNi基第二相组成.电化学测试表明,当工作温度升高时,合金的活化性能得到改善,最大放电容量显著提高,循环稳定性明显降低.同时,ICP分析表明,高温下碱液中Ti和V元素的大量溶出,是导致合金循环容量衰退的主要原因.随着
研究了氟处理对LaCaMgNi合金的吸放氢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用NHF溶液处理的合金有更为优越的初始吸放氢性能.在没有活化的情况下,处理的合金可在室温下部分吸氢,20分钟可达到1.92wt.﹪;完全活化后,在453K时呈现极好的吸氢性能,能在3分钟内吸氢3.88wt.﹪.XRD分析表明,LaCaMgNi是由LaMg、MgNi、LaNi以及CaMg等相组成,氟处理后发现有新相MgF的存在.认为正是此
本文根据PEMFC电催化反应特点,控制各种合成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用湿化学合成技术制备出小批量高负载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通过循环伏安(CV)手段对催化剂样品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和表征,并与目前PEMFC研究中常用的英国JM催化剂进行性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