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饮食和作息习惯现状及其对体质的影响——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质与健康分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大学生身体形态虽然有身高增强、体格增强的趋势,但在有关心肺耐力、速度、力量等体质状况方面却呈现下降趋势。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营养过剩、作息不规律等生活行为给大学生体质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或多或少与不良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有关。为进一步明确饮食和作息习惯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较为具体化的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针对大学生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对体质状况的影响作深入探讨,为引导大学生采纳体质健康促进行为提供有力的依据及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2016级93名(21.24±1.13岁)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质测试和问卷调查,对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探讨饮食和作息习惯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受试者进行体质测试,并计算出得分(满分100)。指标及各项占比包括身体质量指数(15%)、肺活量(15%)、仰卧起坐/引体向上(10%)、坐位体前屈(10%)、立定跳远(10%)、50m跑(20%)、800/1000m跑(20%),等级划分标准为≥90分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60-80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问卷调查分为饮食习惯(共12个条目)和作息习惯(共16个条目)两部分。饮食习惯分为就餐情况、就餐习惯、早餐情况、零食及高热量饮食、饮水情况5部分,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计分,分数越高,表示饮食习惯越好。作息习惯借鉴《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计分方式,获得入睡及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5部分得分,分数越低,表示作息习惯越好。采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25.0,进行非参数t检验分析两组别间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衡量饮食作息与体质之间的相关关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76.34%的学生体重指数正常,低体重指数的学生只有2.15%,而超重和肥胖的学生占了21.50%,明显高于低体重的学生。(2)大学生体质测试总分平均分为71.39±8.25,在各个身体素质单项上,平均分都只达到及格标准,没有学生达到优秀,11.83%的学生达到良好,及格等级为81.72%,不及格等级为6.45%。(3)女生体质总分及格达标率96.61%,高于男生的及格达标率88.24%。(4)就餐情况与各体质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饮食习惯中各部分均与BMI无显著相关;就餐习惯与各项指标之间除BMI、肺活量以外均有显著相关性(P4的学生(75.72±5.43)体质总分,高于得分≤4的学生(64.53±7.27,P<0.05);总是、经常食用早餐的学生(75.27±5.52)体质总分明显高于有时、偶尔食用早餐的学生(66.47±8.57,P<0.01)。(6)23.66%的学生睡眠效率低于85%,7.53%的学生低于75%;79.57%的学生每周三天及以上夜晚11点之后入睡。(7)入睡、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与各项体质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得分与身体素质相关指标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睡眠障碍只与肺活量、50M,坐位体前屈、耐力跑有显著相关性(P<0.05);日间功能障碍即工作学习状态、起床熬夜问题与身体素质之间有显著相关性。(8)拥有很好、较好的睡眠质量的学生体质总分(73.80±6.39)明显高于睡眠质量较差的学生(63.61±8.9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日间功能障碍得分高的学生的体质总分(69.56±8.05),低于得分低于6分的学生(75.87±7.0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当代大学生整体体质状况堪忧,女生的体质状况优于男生,同时缺乏针对性、专门性的训练。(2)大学生在饮食上表现出较多不良习惯,如就餐习惯、早餐习惯,且大量食用零食、高热量食品等;作息上表现出睡眠不足、睡眠效率低、熬夜、不午睡的习惯等。(3)大学生在饮食和作息各模块与体质各项指标以及总体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据此,说明健康的饮食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
其他文献
陕北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保存完整,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我们通过对陕北特色饮食文化的研究,展示陕北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让更多地区的民众了解陕北美食,了解陕北文化,以促进中国自身饮食文化的更好交融,汇合以及发展。
学位
由于世界能源结构变革后,太阳能占比地增加导致如何提高光伏微网发电效率成为研究热点问题。实际工程应用中,光伏设备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导致其输出特性呈现多个峰值。传统跟踪控制方法并不能在此复杂环境下完成极值追踪,一些经典智能控制方法虽然能够满足追踪要求但是算法复杂度较高、追踪性能较差。本文在总结前人不同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蝴蝶算法的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和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算
学位
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成熟,光伏发电在社会能源供给上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仍存在着发电效率较低的问题。局部阴影下光伏微网P-V特性的多峰形态使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变得非常困难和复杂。本文首先根据光伏电池的物理特性建立仿真模型,分析了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以及局部阴影下光伏微网的失配现象。然后对光伏微网的MPPT控制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基于改进灰狼算法和基于改进海鸥算法的跟踪控制方法用于解决失配环境下
"水膜、水球实验"是我国女宇航员王亚平在首堂太空授课的内容之一。在实验中她让我们看到:水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是不会自行流出的;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还会形成很大很结实的水膜,不会轻易破裂,只会甩出小水滴。这与地面的水不同,虽有张力,但受重力影响,水膜还是比较容易破裂的。当航天员向水膜表面慢慢地加一些水,水膜会渐渐变厚,最终形成大水球。水球
期刊
猫传染性腹膜炎是猫科动物一种致死性的疾病,是目前导致猫死亡的主要疫病之一。该病的病原体是猫冠状病毒,该病毒有猫肠道冠状病毒和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2种生物型,目前主流解释是猫肠道冠状病毒内部突变为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事实上该病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免疫组化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可操作性不强,临床上主要通过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性判断。论文综述了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诊断方法
[目的]在国家机构重组,农田建设职责整合的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着“多头管理”、公众参与不足、建设成效不佳以及“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因此亟需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展开更系统的研究,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体系优化模式。[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困境,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完善和重构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思路及破解现有困境的对策
维生素K(vitamin K,VK)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最早是由丹麦科学家Henrik Dam提取分离出维生素K1并命名为凝血维生素[1],之后美国科学家Edward Doisy从动物源食物中提取了维生素K2。此后,VK凝血功能之外的多种健康效应逐渐被发现,如促进骨形成、防治骨质疏松症、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抑制癌细胞增殖等。但目前尚无公认的评价指标和判定界值,因此难以评估VK的营养状况和需要量。当
目的 分析膳食维生素摄入量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21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登记于南京卒中登记系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1例,均经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结果评估患者颈动脉钙化情况。根据CTA半定量计算得出钙化积分,依此将60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颈动脉钙化(钙化积分>0分)组及无钙化(钙化积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