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春季强寒潮天气背景下的降水性质转换分析

来源 :2008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经验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w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3月3—6日,一次强寒潮袭击了我国中东部地区,给河北省带来了大到暴雨(雪)、大风、强降温天气,省内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从降雨→雨夹雪→降雪的相态转变,而河北南部的部分地区却在十几个小时内经历了从雨→雨夹雪→雪→雨的相态转换,在历史上比较少见,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应用NCEP 1°×1°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别从影响系统与降水性质演变、低层持续降温对降水相态影响分析、雷达特征(-)0℃层亮带分析雨雪转变、降水相态转换的天气学判别等四个方面对本次强寒潮天气背景下的降水多相态转换的成因与雨雪转换的预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1951-2005年55年历史上冬季发生在武汉市的大雪过程,提出了影响武汉市冬季大雪的主要天气系统,以及如何利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进行武汉市冬季大雪预报的思路。
本文分析了形成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重点探讨了重庆灾害天气的低温分析、雨雪分析及冰冻分析与短期预报的联系。
运用FY-2号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十分不稳定和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强中尺度对流云团直接造成。低空强西南风急流的水汽输送,近地面层冷空气的入侵及其与暖湿空气形成的强烈辐合,高空的强辐散以及中层短波槽的东移触发,共同导致了中尺度对流
利用多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常规探空资料和逐小时的自动站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河北省东部平原(以下简称冀东平原)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在不稳定层结存续条件下,急流方向上上游雷达站中尺度低空急流的脉动对下游台站的短时暴雨预报具有一定时效的指示意义。
2007年7月27日F午,一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在湖北省南部生成,在向偏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加强.受其影响,鄂东大部分地区出现了5~7级大风.局部瞬时风速达10级以上,并伴有冰雹发生.灾情调查反映,此次雷雨大风灾害主要位于武汉、洪湖等地,其中武汉市黄陂区有12个乡镇受灾最严重,共有10人死亡,经济损失1亿多元.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高空/地面图以及T213和1 min加密的地面风等资料对2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风云卫星、新一代雷达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28-30日豫西卢氏县发生的历史罕见暴雨山洪诊断分析表明: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低空急流和中低层切变线提供了有利于暴雨的充足的水汽、强的上升运动和不稳定层结等环境场条件;在有利的环境场条件下,中尺度对流云带中β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并持续影响造成卢氏暴雨。新一代雷达显示“列车效应”、暖平流S弯曲、南风急流和风速辐合、
应用天气图、卫星云图资料,重点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产品,对2002年7月15日发生在天津市宁河县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和2005年8月16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了速度图上的中尺度系统的回波特征和反射率图上的图像特征.
会议
基于全国雪深观测资料、安徽省雪灾评估报告、地面高空探测资料、卫星遥感资料、天气图和数值预报模式MM5,分析了2008年1月雪灾的分布情况,得出了安徽省雪深为全国最大的基本事实,即安徽省大别山和江淮之间是全国积雪深度最深的地区,然后从天气学、数值预报模式等方面研究了安徽省雪深最大的原因.
会议
受极地强冷空气和北上江淮气旋的共同影响,2007年的3月3—5日,辽宁省出现了一次历史罕见的暴雨、暴风雪同时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同时带来了1969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温带风暴潮。本文以常规气象资料、实时监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资料为基础,通过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及高低空配置分析暴雨、暴雪同时出现的原因,并对数值预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探索类似极端天气过程的发生的原因以及预报方法。
2007年9月25日夜间至10月9日夜间,宁夏出现了伞区性持续阴雨天气,银川、石嘴山两市持续阴雨12天,其他地区持续阴雨15天,大部地区创有气象器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连阴雨日最长纪录.各地降水量在7.7~132.8mm之间,中部干旱带及其以南大部地区降水量超过65 mm,尤其是南部山区降水量接近或超过100 mm.连阴雨期间正值宁夏山、川区秋收的关键时期,长时间阴雨寡照造成水稻、玉米等作物出现了霉变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