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w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老年人BPPV与血管病变的关系,从而为老年人BPPV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将我院就诊的≥60岁老年人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74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的无眩晕史的8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高分辨力双功能超声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内动脉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附壁斑块检出率,作为判断大血管病变的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传统卒中危险因素及与纤维蛋白原β链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组、小血管病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组和健康对照组.连续收集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无血缘关系的住院患者血标本及相关临床资料,同时检测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实
会议
目的:脑卒中是目前公认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卒中后抑郁(PSD)为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PSD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康复锻炼的主动性,阻碍了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康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会议
目的:通过对已知发病时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头颅影像学中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技术的评估,研究预测未知发病时间的AIS的患者首次症状发作时间的可行性;探讨是否可将FLAIR作为AIS的一个可靠"组织时钟".
会议
目的:对脑血管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监测,探讨脑血管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监测我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情况,分析病原菌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总结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会议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及穿支动脉疾病卒中(PAD)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7例,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的分型标准,将367例患者分为两组:LAA组(219例);PAD(148例).
会议
目的:研究高血糖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细胞色素C (Cyt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高血糖组、正常血糖组和假手术组.按体质量4g/kg给予大鼠尾静脉注射25%葡萄糖,造成大鼠高血糖状态;继而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会议
目的: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后脑血流量及脑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上矢状窦闭塞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采用闭塞上矢状窦来制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模型,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脑血流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前后脑血流变化,测定单位体积脑组织中线粒体蛋白、ATP、PCr及Lac的含量.
会议
目的:以Lp-PLA2基因I198T (rs1805018)单核苷酸多态性为研究位点,旨在探讨其与缺血性卒中各亚型及血浆Lp-PLA2水平的关系,以期对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228例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及202例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IS组按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n=123)组、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n=71)组和心源性栓塞(CE,n=34
会议
目的:探讨内质网和线粒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联合作用.方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二大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Zea-Longa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及细胞色素C(CytC)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9、
会议
目的:观察在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45岁)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后血中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及血脂的变化情况.方法:将170例发病时间在72h内的青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及对照组三组,A组53例,B组67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A、B两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10mg和20mg,疗程6周,测定治疗前后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