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铜绿山--我国古矿冶遗址中的一颗明珠

来源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o_8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20世纪后期发现的我国最重要的古铜矿采掘及冶炼遗址,距今已整整40年了.同时,它也是我国矿冶考古的开创之地.尽管在江西、湖南、安徽、山西和内蒙等地以后也陆续发现了不少的古采矿遗址,但湖北大冶铜绿山仍是最重要的一处.经过考古发掘后,发现这里原是上起商代晚期,下至西汉时期的采掘和冶练铜矿的遗址,前后长达千余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掘工作,揭露古代采矿竖井和盲井共计231口,出土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具上千件。通过对炼铜炉渣的分析,发现其炼铜技术相当成熟、先进,处于当时世界第一流的水平。另外就古矿冶遗址的地下采矿技术来看,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最简单的铜、铁、木、石工具,把矿井开掘到深达50余米,并有效地采取了竖井、盲井和平巷、斜巷相结合的开拓方式,成功地解决了井下支护、通风、排水、提升和照明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在炼铜技术方面,也已成功地解决了运用鼓风器送风进行高温冶炼以及造渣配料等一系列炼铜工艺中许多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此外,从国外的历史记载看,西欧到14世纪才能由熟铁渗碳得到生铁,而我国通过铜绿山的铁工具表明,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生铁冶铸技术,这比西欧要早一千多年。这更证明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历史地位。
其他文献
囿于史料缺乏,学界关于康雍乾初修《大清一统志》纂修过程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首次运用内阁大库档案等史料考察初修《大清一统志》的纂修过程.笔者将初修《大清一统志》的纂修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探究修志的筹备工作,具体论述每个阶段大清一统志馆修志的具体作为,以便于总结前代纂修大型志书经验.
文章叙述了雍正《畿辅通志》(以下简称《雍正志》)编修背景及其编纂过程,介绍了雍正《畿辅通志》编修人员,分析了《雍正志》空间范围和时间断限以及本文所用版本,最后研究了有关名宦及人物传等内容,旨在研究上述诸传在篇章编排、人物选列以及内容撰写等方面的优劣得失,以为当今编写人物传之借鉴.
清代是地方志修纂的高峰时期,地处川东南的涪州,虽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较为迟缓,但有清一代,修志五种,充分反映出在地方志纂修中很高的积极性,地方官员和社会名儒主导修纂,志书的体例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近代化的表现凸现,这使得清代五种涪州志具有了重要的历史价值.
《白山司志》是我国古代遗存至今最完整的一部土司专志,系由白山司土巡检王言纪亲自主持编纂、详载明清时期白山司域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一部珍稀历史文献.该志体例完备,叙事完整,内容宏富,尤以史料价值见长,这主要得益于其征引文献的广博性、搜集资料的多途性和取材原则的精审性,从而保存了有关白山司乃至中国土司制度的大量珍贵的史料,成为研究壮族土司制度乃至中国土司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在中国方志学发展
梁启超与章学诚的方志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章学诚把方志定位为史,是国史的取材来源,具有经世作用;认为修撰方志须守史家法度,必备史德、史学、史识和史才,辨别体裁;志书包括志、掌故和文征三书和纪、年谱、考和传四体;提出设立志科等.梁启超认为,方志保存珍贵文献,可资地方文化教育,具有情报和学术价值;应重视事实核查和资料搜集、强调史料裁剪;第一流学者任修撰者最关键;还提出方志学概念.二人皆认为志书凸显国家兴衰
缪荃孙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金石家、书法家,也是著名的方志学家,在方志界很有声望.编纂过多部通志、府志、州县志,是清末为数不多的将方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方志理论的实干家.他顺应潮流,转变修志理念,注重广征博采,强调实事求是,重视特色记述,实现了方志的体例创新和方法更新.
本文分析了《华龙年鉴》的三个尝试和突破,即在《华龙年鉴》篇目中设置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板块"的尝试和突破—城区年鉴主体内容分类宜粗不宜细.在“组织机构及领导成员”排列顺序方面的突破与尝试—把副科级以上领导成员任离职情况排列在各单位正文前。增设“卷外拾遗”部类的突破与尝试—既维护了《年鉴》严谨性,又增加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很受社会各界欢迎。《华龙年鉴》全书内容都是也必须是为区委、区政府中心工
文中对铜绿山、九华山古代炼铜炉渣研究进行了探讨。通过对铜硫赋存状态和相对含量的分析鉴别古代炼铜渣的种类、进而结合护渣基体成份的分析等判定古代使用的工艺类型和流程的方法是可行的。铜绿山Ⅺ矿体上的炉渣是“硫化矿-冰铜-铜”工艺排出的冰铜渣,其冶炼产物为含铜60-70%的冰铜;动力科、农行、Ⅶ矿体三处炉渣是“氧化矿-铜”工艺排出的还原渣,其冶炼产物是含铁约5%的粗铜。九华山古铜矿冶遗址使用“硫化矿-冰铜
铜绿山古铜矿已发掘的古采矿井、巷360多条(个),古代冶铜竖炉10座,地表古代炼渣估计数有十万吨,累计生产粗铜在十万吨以上.该铜矿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我国矿冶技术发展史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笔者试图用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示踪方法认识铜绿山冶炼产物的输出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量元素判断青铜器矿料来源是可行的,但它必须建立在前期对古铜矿采冶遗物的系统微量元素研究之上。随着这些资料(主要是特征微量
纪念铜绿山古铜矿发现40周年之际,以《共同唱响文物保护的主旋律》为题,力求真实、完整地记录那些守望者在发现、发掘、保护这份文化遗产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及个中的酸、甜、苦、辣,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又好又快地发展.铜绿山古铜矿的考古发掘与现代化状元矿的铜绿山矿的生产几乎同步进行。为了做到文物保护与矿山生产两不误,文物保护部门与矿山生产部门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密切配合,通力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