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CD experiments at high density in EAST

来源 :中国物理学会2012年秋季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m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ower Hybrid (LH) waves,among all other H & CD systems,have demonstrated the largest Current Drive (CD) efficiency on low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ly high density tokamak plasmas.LHCD experiments at high density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physics underlying the phenomena that could prevent penetration of Lower Hybrid (LH) waves in reactor relevant high-density plasma,which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C-Mod and FTU.
其他文献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315个台站近50 a(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东部地区冬夏季地面比湿对区域尺度增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0a东部地区冬季比湿呈现一致上升趋势,且趋势值在秦岭-淮河北部明显高于其南部;夏季比湿变化趋势值小于冬季,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北正南负"的分布特征.(2)冬季比湿基本随气温升高呈指数增大;夏季比湿总体也随气温升高而增大,但当气温超过某一阈值时,夏
利用NECP2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我国逐日气温资料,首先分析了2013年夏季青藏高原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移动(脊线)的低频振荡特征及两者的联系,然后初步分析了低频环流系统及对2013年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 2013年夏季,青藏高原季风的强弱变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都存在显著的30-60d低频振荡,从6月中旬到8月末,高原季风低频振荡变化与副高南北位移低频变化的同
数值预报系统不仅可以用于真实天气的个案模拟,也可用其包含的模块组作为基本物理过程探讨的理论根据.WRF是由NCAR中小尺度气象处、NCEP的环境预测中心、FSL的预报研究处和奥克拉荷马大学的风暴分析预报中心等美国科研机构联合开发出的一种统一的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式和同化系统,具有可移植、易维护、可扩充、高效率、方便等诸多特性,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被广泛应用于数值预报领域.
气候要素之间物理不一致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现行多数均一化方法都是针对某个气候要素序列而发展的,在均一化过程中并未考虑各个气候要素之间的物理关系.然而,实践中发现,某个要素被校订后,与其他要素的物理关系被颠覆了.例如:Tmin序列一般说来在统计学上较稳定,观测系统变更易于造成Tmin序列出现显著的非均一性;而同样的系统变更却没有在Tmax序列中造成显著的非均一性:均一化将改变Tmin却不改Tm
会议
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dominant patterns of Asian winter climate variability:the Siberian high (SH) pattern and the Asia-Arctic (AA) pattern.The former depicts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closely associ
会议
本工作基于1961年12月至2009年2月的观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年际分量的时空变异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分析了它们与更大范围温度异常的联系,并结合低、中、高层环流系统及其影响过程,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解释,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我国冬季各月地面气温年际变异的主要模态是除青藏高原地区外的全区一致型,其次为南北反号分布型。我国冬季1月与2月气温的主要年
Understanding physics of the isotope effect (the particle confinement depends on its mass)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open questions confronting the fusion community.According to intuitively physical p
会议
激光等离子体加速(LPA)可以获得高于传统加速器三个量级以上加速梯度,是建造未来紧凑型高能粒子加速器的和辐射源的有力候选者.2007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的LOASIS研究组通过毛细管电离形成的等离子体通道成功地获得能量为1GeV的准单能电子束[1].本报告将在LOASIS现有毛细管加速技术的基础上,对气体喷嘴和电离毛细管结合的双级靶体进行讨论,包括其设计、制作检验和初步取得的一
利用1979-2007年NCEP2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日本APHRODITE提供的逐日降水再分析资料,定义并挑选出每一年雨带北跳的日期,对东亚夏季风气候态雨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的降水是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地向北推进的,雨带北跳日期的年际差异很大,平均在6月中旬北跳至30°N以南地区。此外,夏季风雨带北跳与各个区域大气环流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东亚夏季高空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
针对惯性约束聚变以及天体物理射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从理论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对预热烧蚀 Rayleigh-Taylor (RT) 不稳定性射流状尖钉 (Spike) 的形成过程和物理机制开展重点研究.通过推广已有的理论,发展了 RT 和 Kelvin-Helmholtz (KH) 不稳性界面连续分布线性模型和界面间断分布弱非线性模型;利用开发的高精度数值模拟程序,研究了烧蚀流体和纯流体中 RT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