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煎服法初探

来源 :全国第十九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PEP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中药的煎服法,对于验证临床疗效十分重要。《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特别注重药物的煎煮和服药方法,以及药物的炮制和服药后反应、护理等问题。本文仅从《金匮要略》205首方剂中,方药的煎煮法的煎药用水、特殊煎煮法及服药方法的服药次数、服药时间,服药温度几个方面进行的探讨,这在临床中是最易忽视忽略的。仲景的学术思想是值得深思、借鉴和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临床运用发展历程、规律特色。方法:对岭南地区经方运用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9年;第二阶段、1990-1999年;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并对各阶段论文分布、特征、内容进行比较。结果:岭南地区经方运用研究1980-1989年为平缓期;1990-1999年为发展期;2000年以后为繁荣期。结论:经方在岭南地区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包括内、妇、儿科
本文从两晋南北朝兴盛起来的服石风,联系《金匮》中的黄汗病,赞成用铅汞砷中毒的观点来看这一病证。注意到这样似乎可以比较全面地解释原文中提到的黄汗病丰富多彩的临床表现,同时联系《金匮》中其它的相关病证,认为多少或许也和当时的服石风气有着密切关联。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証并治》第九篇心痛涉及心胸和胃脘部位,但从原文来看,所论胸痹和心痛都是上焦心胸病证,为上焦阳虚,阴寒上乘,阻痹胸阳所致,症状上胸痹与心痛相关,治疗上中上焦同治示人以法。因而本篇中“心痛”不论表现为心胸部还是胃脘上腹部均“胸痹”当为一病。
仲景论治腰痛,首辨外感内伤,次辨表里虚实,理法方药齐备,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本文谨遵经旨,将腰痛分为四种证型:风寒腰痛,寒湿腰痛,外寒内饮腰痛,肾虚腰痛。系统梳理仲景对其病因病机、论治特色、灵活用方的思路,以期对临床治疗腰痛有所裨益。
本文的研究结果:①通过对中外相关古《伤寒杂病论》传本考证研究表明,不同版本条文累计达1969条,比宋传本《伤寒论》和《金匾要略方论》条文合计1009条,多出960条:方1054首,比宋传本《伤寒论》和《金匾要略方论》合计载方374首,多出680首。极大的丰富了仲景医学体系内涵。  ②捋清了《伤寒杂病论》宝典传承脉络。  ③张仲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同时也是药物学家、中医护理学家、儒学家、哲学家
《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书的主要特点是把一分为二的“两书”综合研究,力图从整体上探索、把握张仲景医学思想。具体来说,本书的编著体现了“三纲”、“五求”、“十项内容”,本文对书中的编著内容进行了概述。
本文简单介绍了智能版《伤寒论》的内容体系:共设计了9大项导航精读检索系统,包括:原文、方剂、对药、鉴别诊断。
“腠理”一词,在《金医要略》中见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二条:“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本文对腠理的概念,本质、功能以及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
1842年开始,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中医学在香港几乎走到消亡的边缘。回归祖国后,随着《中医药条例》的颁布实施,中医开始在香港走上了有序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香港地区中医的政策环境、中医教育、学会活动的开展以及临床现状等的概述,希望为研究香港地区中医学发展历程提供思路,也为今后香港地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历代医家对肾气丸中丹皮的作用存在不同认识,多数医家认为是清泻肝火,根据丹皮在《金匮》中的应用规律,丹皮功用当为活血化瘀。肾气丸中用干地黄、山萸肉,山药补肾阴;用桂枝、附子补肾阳,茯苓、泽泻利水,丹皮活血。正体现了仲景治疗水气病中气,血、水并治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