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罕见的秋季暴雨灾害谈城市沥涝及减灾措施

来源 :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q19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雨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笔者通过对萧县降水资料、2010年9月7日暴雨天气过程及城市建设、地形特点等方面综合分析,探寻该县暴雨发生的月年变化规律,以及本次沥涝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城市沥涝减灾措施。
其他文献
利用1981-2010年佳木斯40~320cm逐月平均地温观测资料,研究了三江平原地温变化规律、气候突变、异常年份及冻融特征等.结果表明:40-320cm年平均地温呈极显著升温趋势,升幅为0.496~0.574℃/10a,夏季升幅最大;月平均地温呈波形变化,振幅随深度增加而减小;1月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逐渐增大,7月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维持正梯度;除秋季40cm和80cm,冬季320cm平均地温变
基于昌吉州五个国家气象站2008-2010年积雪深度≥0cm 的实测地面温度与雪面(草面)温度,对0cm地面温度(含最高、最低)、雪面(草面)温度(含最高、最低)及云量、日照时数、雪深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同积雪深度下地面温度与雪(草)面温度的关系,并以阜康市天池气象站2011年所有积雪日数据对关系模型作检验。结果显示:地面温度与雪面(草面)温度的关系有3 个雪深分界点:5cm、6-40cm 和40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卫星、雷达、GPS/MET 精细化监测资料,对2011年7月1~3号的山西区域暴雨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西风槽和南支槽东移、副高撤退的背景下;低空切变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暴雨大暴雨产生的重要条件;在雷达回波拼图上可以看到沿副高边缘、低空切变线尾部激发的中小尺度对流云块不断生成、发展、合并,其中MCC 直接导致暴雨大暴雨;
[目的]寻求一个高效、准确的冰雹灾害遥感监测方法,以期为黑龙江省开展生态灾害的卫星遥感监测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针对2011-08-18 日黑龙江省木兰县一次冰雹灾害的个例,结合天气实况和雷达资料,利用从环境减灾卫星获得的遥感数据(2009-2011年),分析了冰雹灾害前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对遭受冰雹灾害区域进行了遥感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植物遭受冰雹灾害后的一段时
采用江西省气象观测站2012年5月12日一次暴雨过程的降水量资料,以及江西省1比5 万DEM 数据,对江西省这次暴雨过程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利用GIS 软件,分析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以及降水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因子(坡度,坡向,高程,水系)最主要是大型水体对降水的反馈效应影响;估算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下的实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借助江西多普勒雷达产品、地面自动站同步观测资料和GPS 水汽探测资料,对2011年8月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特征、地面观测资料、GPS 水汽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是江西东北部处在副高边缘,低层受偏南暖湿气流控制,高温高湿,不稳定能量较强,且低层有低空急流发展,并处于850hPa 急流出口左前方,水汽辐合较强;(2)强降水发生前,垂直上升气流表现为整层抬升,
会议
本文在分析了东北地区大豆霜冻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及初霜日不稳定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气候风险评估模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利用东北地区182 个气象站点的日最低气温资料、30 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记录的大豆发育期资料,对东北地区大豆霜冻灾害气候风险进行了计算,并将东北地区划分成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低风险和微风险5 个大豆霜冻灾害气候风险区域。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大豆霜冻灾害气候高
近30年青岛经济发展迅速,城区面积扩张显著,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本文利用青岛环胶州湾地区1978~2007 年气象资料,从城市增温、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风速变化、台风及风暴潮、极端异常降水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青岛环湾地区近30 年局地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总的来说,青岛环胶州湾城市气候环境变化和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因此在未来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应当考虑城市建设对局地气候环境可能
在设计自然灾害的救助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灾害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指出了现有灾害救助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之所以要评估间接经济损失的根本原因;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评估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可行途径;设计了构建新型灾害救助体系的思路,提出了构建新型灾害救助体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