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肝纤维化伴Caroli病1例

来源 :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ly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临床病例资料,介绍了先天性肝纤维化伴Caroli病的临床症状、及疾病分类,并探讨了该病的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验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具有重症倾向的慢性乙型肝炎对阻断其进展为肝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具有重症倾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非随机分成2组:激素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的变化,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统计肝衰竭阻断率和存活率。 结果:治疗第5天的血清总胆红素,激素组显著下降,对照组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0天存活率,两组分别为9
目的:总结应用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急性肾衰竭的经验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了血液透析治疗152例HFRS-AR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进行血液透析714例次,平均每例4.7次。透析后所用患者自觉症状都有不同程度改善,无一例发生出血事故或出血倾向加重。血透后出血明显现象减少,严重酸中毒、肝功能损害、心衰、肺水肿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体力恢复较快,少尿期缩短,高血容量综合征症状明善改善。血尿
本文阐述了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组织病理检查、血清标志检查、影像学检查,介绍了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并探讨了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最后结合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可逆性研究,探讨了肝纤维化与肝硬化逆转的途径:1.控制原发病;2.抑制星状细胞活化;3.抑制ECM生成ECM生成,是由相关基因转录,形成mRNA;4.促进肝纤维化降解。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生存时间与肝癌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98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9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通过PCR法扩增病毒聚合酶有关的基因片段进行耐药检测,观察组不接受治疗.结果:治疗组的49例患者的生存时间是(34.33±27.98)个月,明显长于观察组(27.56±25.21)个月。观察组
目的:分析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为完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2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确诊的15例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SBP)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男6例,女9例,年龄54-80岁,平均68.6岁,2型糖尿病史3-15年,7例为乙肝后肝硬化,3例为丙肝后肝硬化,1
目的:探讨慢性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特点,对该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依据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在河南省新乡市传染病医院对90例慢性丙肝携带者开展研究。结果:90例慢性丙肝携带者体质类型按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特禀质从低到高分布。80%人出现复合体质,复合体质出现的频率从低到高依次为特禀质、平和质、阴虚质、血瘀质、痰湿
本文着重阐述了肝衰竭的各种治疗手段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液/浆灌流、透析吸附及吸附滤过、血浆置换等的机理、应用及疗效,并分析了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目的: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得出对于NASH诊断有意义的结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期间206例患者经肝组织学检查确诊的NAS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统计完全的152例NASH患者计算BMI,结果表明26例(17.1%)体重正常,29例(19.1%)超重,72例(47.4%)Ⅰ度肥胖,25例(16.4
本文通过前瞻性研究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剂量递增外周静脉输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访1年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观察其疗效.结果表明:(1)静脉途径输注hUCMSCs是安全的,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输注后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肾功能等均无异常,本研究最大耐受剂量为2×108个/次;(2)20例患者共观察到516次AE,AE发生频次不随细胞剂量增加而增多,共观察到SAE21起,仅1例
目的:建立新的原位检测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的方法,探讨cccDNA在慢乙肝患者肝组织中的分布、定位及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35例HBV感染患者病理检测剩余肝组织,包括14例慢性乙肝、4例肝硬化和l7例肝细胞癌患者,诊断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将患者肝组织样本固定,经不降解质粒的ATP依赖的DNA酶(PSAD酶)消化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