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回族"经堂教育"是明末清初之际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参照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麦德莱赛"清真寺传统教育模式结合中国儒家传统私塾及书院体制而创立的中国式伊斯兰教经学教育制度,也是伊斯兰教育在中国本土化的主要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回族经堂教育流派纷呈.河南经堂教育结合中原文化,取众家之长,自成一体,在"舍学"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赵派、谢派、李派等几个不同的流派,河南经堂教育具有"汉阿"并重,经书双修,重视女学等教育
【机 构】
: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河南郑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族"经堂教育"是明末清初之际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参照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麦德莱赛"清真寺传统教育模式结合中国儒家传统私塾及书院体制而创立的中国式伊斯兰教经学教育制度,也是伊斯兰教育在中国本土化的主要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回族经堂教育流派纷呈.河南经堂教育结合中原文化,取众家之长,自成一体,在"舍学"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赵派、谢派、李派等几个不同的流派,河南经堂教育具有"汉阿"并重,经书双修,重视女学等教育特点,对中原经堂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东干人指19世纪中期以后陆续由中国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移居中亚的中国回族移民及其后裔,其伊斯兰教的发展呈现出移教、祛魅与复魅的变迁历程.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其伊斯兰教形成了宗教性与世俗性兼具的特点,对宗教现代性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文化的"多元融通".中国儒、佛、道文化都分别有"和合共生"及相似理念,而中国的伊斯兰教对这一思想也有贡献.中华民族要为世界和平提供思想资源,可以借鉴明末清初"以儒诠经""以儒释伊"的做法——作为"客位文化",与中国的"主位文化"相适应,进而相互包容、吸收."文明的交流","文明的融通"是必然的、可能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同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漫长的过程.当下有
伊斯兰教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教派的话语,并没有固定化、一体性、整合性的模式,包含了多民族中国的中国化.其要点在于穆斯林根据所在地域的文化,采用适合本土的方式呈现、理解、解释伊斯兰,而不是去宗教化、去伊斯兰化.已有的中国化成果是中国穆斯林的生活智慧.国教相依,爱国爱教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基础.在解释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观察外显宗教文化符号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内在的精神和气质.
宗教艺术基于具象的艺术手段将复杂的宗教理论展演开来,使不同认知层次的受众得以领会其中的意义.对伊斯兰教宗教艺术的象征人类学解读,有助于研究者分析伊斯兰教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实践跨宗教对话和地方化的逻辑.本文通过分析T拱北砖雕中出现的"壶"形象,尝试抽象出作为伊斯兰教地方化现象的"回道对话"之逻辑,即符号借用和象征重构.
清末之前,河南回族经堂教育在"陕西学派"和"山东学派"的影响下得到了初步发展.清末民国时期,在经学人才本地化、十大经学重镇支撑、教学制度革新、不同学派争鸣等有利因素作用下经堂教育经过快速发展后进入繁荣期.河南回族人口的增加、经济的活跃、民族意识的强化、清真寺的增多为经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内部动力,而社会过渡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自由的文化氛围以及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等外部条件也加速了经堂教育的发展.
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华各族人民摆脱十年"文革"的梦魇,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样,以此次会议为标志,中国伊斯兰教也开始进入一个正常发展的新时代.38年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之下,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展开,至今仍方兴未艾.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同胞,还有海外侨胞,运用汉语撰写、翻译了大量伊斯兰文化类读物.这些著述
胡登洲太师创始的陕西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模式,在中国伊斯兰教教育史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创建了一套教育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体系,使经堂教育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蔚然成风,造就了一批批、一代代品学兼优的伊斯兰教育的人才.陕西经堂教育对伊斯兰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是伊斯兰教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教育的途径,从而使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得以更好的弘扬传播.
回族妇女是回族文化传承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回族妇女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行为取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回族社会的发展方向.通过调查,发现,妇女在现代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困境丝毫不亚于男性.相较于男性,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她们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有很大的限制,所以,回族女性在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时,所遭遇的冲击更大,内心的挣扎更激烈,冲破束缚的阻力也更大.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妇女更渴望守护家庭、更遵
文化的接触必然导致文化的互动,伊斯兰教传入西藏后,与藏文化形成了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伊斯兰教实现了本土化,借鉴吸收了藏文化的精髓,使拉萨伊斯兰文化独具特色;另一方面,伊斯兰文化以各种形式渗透到藏文化中,丰富和发展藏文化体系.近年来,西藏世居穆斯林(俗称:"藏回")因其特殊的来源及文化现象,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中就西藏世居穆斯林的来源及其文化变迁现象进行讨论,从而透析这个特殊族群在强
明清之际,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批"以儒诠经"的穆斯林学者,并逐渐发展成为对中国伊斯兰教民族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金陵学派"."金陵学派"发起的"以儒诠经"运动及其实践,实际上是两种文明,即儒学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对话.它的出现和发展,原因有二:一是,元明时期中国内地回族穆斯林组成的变化,及穆斯林人口在金陵城下的大集中,为两种文明对话作了人员上的准备;二是,明末清初,南京特殊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