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分布对地震背景噪声相速度测量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x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表明,长时间叠加的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NCF)与台站对间的格林函数只相差一个比例因子,一般称为经验格林函数(EGF).利用NCF提取面波群速度已经获得成功.但利用NCF提取面波相速度的研究还很少.这是因为NCF的相位与噪声源(震源)分布高度相关.理论上已经证明,在任意传播介质、噪声均匀分布的假设下(本文称为经验格林函数假设),NCF的负导数可作为等价格林函数,两者的相位相同.但是对实际的研究区域,经验格林函数假设很难被满足.NCF的左右行波不对称,表明NCF不满足格林函数的空间互异性.因此,在使用经验格林函数假设时应该谨慎.
其他文献
新丰江水库库首区地震的震源破裂类型随时间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以走滑破裂方式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正断层倾滑破裂为主。因此,可以认为库首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轴的演化特征,揭示出新丰江水库长期的水体重力作用对微震活动的影响明显,水库蓄水后,水体的重力作用改变了库首区的局部应力场。
本文全面收集了地震台网的观测报告,对于震区现今的中小地震精确修订震源位置,由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一个平面,代表强震的震源断层;反演当地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反演区域应力场,计算震源断层的滑动方向。结果表明巨大地震既有单条震源断层又有多条震源断层的组合。这种采用地震学分析,由众多小地震资料推测震源断层空间取向及其运动方式的方法尝试,对促进地震构造研究是有意义的。
本文提出了地震斜坡物质响应率的概念,并应用此概念解决两个问题:一、汶川地震滑坡物质方量;二、地震滑坡物质空间分布差异。
在本文研究破裂过程时分两步进行:首先使用点源模型确定地震的震源深度以及两个节平面,再根据地质构造背景资料,确定震源破裂面的几何形态;然后依据点源模型确定的破裂面,采用有限断层模型确定破裂面上的滑动时空分布,得到最终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
本研究采用压缩感应(compressive sensing)方法来系统研究全球近十年来发生的四个超大逆冲地震不同频率能量释放的特征,结果发现这四个超大逆冲地震存在相似的不同频率能量辐射随深度变化的关系。这意味着俯冲板块断层破裂在浅部较大范围区域比较连续,很可能破裂速度较慢,但断层破裂在深部断断续续,主要集中在一些较小的区域,且破裂速度可能较快。此外,本文系统地比较了地震破裂过程中不同频率能量释放的
本研究尝试利用利用面积高程积分及流域对称指数对龙门山地区进行构造地貌分析,探讨该区最新活动构造的差异。地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3条断裂活动性向盆地内部逐渐递减,体现了龙门山断裂最新活动特征在空间上的差异性。根据己发表的研究结果,在2008年汉川地震中出现地表地震断层的是龙门山活动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带和前山断裂带,后山断裂作为活动性最强的断裂是否存在单独发生强震的可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评估。
地震滑坡与地表破裂是地震触发的两种主要地貌改变形式,本文结果表明了活动断裂的几何特征与运动习性对地震滑坡起到的强烈的控制作用,逆冲性质的断裂触发滑坡能力远比走滑性质断裂触发滑坡能力大。地震滑坡沿破裂的分布特征研究的构造涵义表现在其给予活断层运动习性与几何特征研究提供了地震滑坡方面的参考与证据。
本文通过实例表明,重力-地震联合反演结果不但对纵向地层结构有清晰的划分,对横向上各个地质区域的变化也有明显的反映,而且,联合反演所反映的各地质区域内部结构特征,在稳定地质单元和地震多发区域也有明显不同。结合联合反演结果和已有的地震地质资料,可以加深对地震构造模型和区域深部构造环境的认知程度。
本文通过对获取研究区地震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了剖面沿线结晶基底结构和构造特征、地壳深部界面的起伏变化及速度分布形态,这些结果对于深入认识和理解该地区地壳深、浅部结构与构造特点以及介质的动力学环境和对未来地震危险性做出有效的评价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本文介绍了云南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对于客观理解壳幔耦合关系,确立大陆岩石圈形变机制的重要意义,及人工地震台阵技术的优点。重点阐述了笔者利用大型地震台阵观测系统,采用FMTOMO方法,根据研究区地震台站实际位置人工地震爆破点实际位置,对选定的重点成像区进行检测板模型恢复测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