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调味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来源 :2017年四川省食品与营养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oo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风味特色。对于调味大胆,变化多端的川菜,其核心在于优质的调味品与食材的调和与搭配,尤其是调味品,其使得川菜呈现多种味型,富有特色。当下川菜调味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其是从四川菜肴精炼而来,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麻辣鱼等系列调味料都源于川菜,此类型产品实现了菜肴的方便、美味、快捷以及标准化,避免了厨师炒制不规范、味道不统一、备料时间长等缺点;其次是调料品种多样、味感复合化,目前现在市面上有多种川味复合调料如老鸭汤用复合调料、担担面专用复合调料等,数十种复合调味料已经形成独特品牌;此外,优质地道的食材也是调味品的核心特点之一,泡菜、郫县豆瓣、花椒等是川味调料中必不可少的原料,这些特色的原料基础使得川式调味品有区别其他调味品的独特风味。近年针对川式调味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配方优化、生产工艺优化、微生物、风味物质的研究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川菜调味品依靠科学研究,采用新工艺,创造新产品,保证了产品质量,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目前川菜调味品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川菜调味品品种增多,复合调味品、专用调味品涌现;生物和化学领域的高新技术应用增加;产业现代化程度、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出口增长;产品品质不稳、档次不高等。尽管存在一定问题,但川菜调味品产业发展势头仍然迅猛:产品细分化、多元化、功能化趋势明显;产品向中高档水平迈进;装备技术提升,形成规模化壁垒;市场准入度提高,行业进入整合阶段;产业向绿色化升级。作为川菜灵魂与核心的川味调味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升级,产业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目前良好的发展形势下调味品生产企业应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市场需求为主,将川菜调味品市场进一步扩大。
其他文献
本实验旨在研究阿拉伯木聚糖对高脂日粮诱导的大鼠脂质代谢和肝脏损伤的影响.将6周龄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CON),高脂日粮(HF)组和高脂日粮中添加阿拉伯木聚糖(6%AX,HF-AX)组.饲养五周之后,屠宰大鼠,采集血液和肝脏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F-AX组和CON组的最终体重和日增重低于HF组.此外,HF-AX组的每日食物摄入量低于CON组
为探明不同原料发酵泡菜特征性挥发性成分及其差异,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对6种典型泡菜(泡生姜、泡长萝卜、泡圆萝卜、腌青菜、腌榨菜、泡蒜)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主成分(PCA)分析表明,泡菜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充分发酵的蔬菜,挥发性成分主要来自于发酵和原料本身,如萝卜、青菜、榨菜发酵后产生的乙醇、乙酸和酯类等,也包括原料自身的硫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四川宝兴夹金山种植的杭白菊和昆仑雪菊中挥发油,并用GC-MS方法对两种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以比较两种菊花主要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从杭白菊和昆仑雪菊挥发油中分别检出237和214个色谱峰,分离鉴定出57和58种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42.001%和67.399%,包括烃类、酯类、醛类、醇类、酮类、酚类、有机酸等.二者共有的化合物有21种,杭白菊挥发油含量最高的
畜禽鲜骨是非常具有营养价值和产品附加值的一种农副产品,其潜在的附加值早已开始研究,并逐步涉足调味品行业,但由于其原料和加工技术限制,导致发展较缓慢.本文结合人们对新型复合调味品的需求现状,主要阐述了畜禽鲜骨的营养价值,并对其精深加工的产物如骨汤、骨素、骨油的工业化生产及在调味品行业中的应用做了相关分析,具有极大的市场深入开发潜力,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以西兰花种子水提物、蒲公英、甜菜根、辣木叶、甘草为主要原料,经浸提、澄清、调配等工艺,制成草本植物饮料.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出草本植物饮料的配方及工艺.结果表明:西兰花种子水提物0.085%、蒲公英浸提液0.30%、辣木叶浸提液0.15%、结晶果糖7%、甘草浸提液0.05%、甜菜根浸提液0.7%,得到的草本植物饮料口感较好.
以铁皮石斛的鲜条为主料,枳椇、葛根、枸杞等为辅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调整彼此的配伍关系,研制了一款新型饮料.分别借助分光光度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对该复合饮料进行了多糖、氨基酸、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每400mL铁皮石斛提取液,添加枳椇提取液20mL、葛根提取液20mL、枸杞提取液为30mL;添加成分为:白砂糖70g·L-1、柠
本文对腌渍大头菜清洗晾晒、腌渍翻菜、接种拌和、装坛后熟等工艺操作要点进行了说明,通过单因素实验考查了乳酸菌接种量、发酵成熟时间、添加食盐量、发酵的温度、发酵时间等参数对大头菜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头菜腌渍的较佳工艺条件是接种量为4.0%,发酵成熟时间为3~4个月,添加的食用盐量为8%,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3~4个月.
以核桃、乳酸菌、榛子为原料,对含榛子颗粒发酵核桃饮料的发酵工艺、配方和复配稳定剂的选择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核桃浆60%、白砂糖6%、复配稳定剂0.6%、榛子颗粒1%,产品的风味较好;采用核桃浆12%,200U/1000L的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41~43℃,发酵酸度55~60°T,核桃发酵的风味较为理想.
以奇亚籽、桂圆、缬草根提取物、γ-氨基丁酸、茶叶茶氨酸为主要原料,制成一款代餐助睡眠饮料.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出代餐助睡眠饮料的配方.结果表明:奇亚籽2.0%,鲜桂圆1.0%,缬草根提取物0.01%,γ-氨基丁酸0.1%,茶叶茶氨酸0.08%,白砂糖6.0%,L-阿拉伯糖0.5%,产品有较强饱腹感和较佳的口感,并能缓解压力、增强睡眠质量.
食品发酵工业过程分为菌种、发酵和提炼三个阶段,与之伴随着各自的工程学问题,分别称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工程。上游工程包括菌株的选育、发酵条件的确定及培养基的准备,在上游确定的条件下,在发酵罐内大量培养细胞及生产代谢产物,即为中游工程;从发酵液中分离和纯化产品,如固液分离技术、蛋白质纯化技术、细胞破壁技术、包装处理技术,即为下游工程。发酵工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如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杀菌剂的产生、有害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