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微创美学修复

来源 :2016北京口腔医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11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前牙瓷贴面修复效果的临床观察,评价前牙美容修复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的Cerec AC系统制作3颗Cerec Blocs瓷贴面及氧化锆内冠加饰瓷全冠修复有牙体缺损的前牙,利用改良Ryge复查标准评价方法,从修复体颜色的匹配、修复体完整度、修复体表面光滑度、边缘适合性、牙齿敏感症状、牙龈健康状况6个方面观察修复后1周,3个月,6个月的临床效果。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瓷贴面及全瓷冠颜色稳定,完整无脱落破损,边缘适合性优良,无术后牙齿敏感症状,牙龈健康。结论:研究表明采用Cerec AC系统制作的Cerec Blocs瓷贴面及氧化锆内冠加饰瓷全冠是一种可靠的前牙美学修复方式。具有就诊次数少,术后牙齿敏感症状少,操作简便,牙体预备量少,生物相容性好,颜色稳定性优良等特点。
其他文献
目的:分颏部外科手术等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调取890例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患者的CBCT资料.由一名专业口腔医生对AMF的发生率、直径、同侧颏孔(MF)直径、与同侧MF的直径比例、中心距离、相对位置及与相邻牙的相对位置等进行观察测量.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四川地区人群AMF的发生率为6.63%.AMF及同侧MF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65mm(±0.25mm)
患者因右上前牙外伤折断3小时前来就诊。该病例设计为利用桩核恢复腭侧龈下缺损牙体,将腭侧冠边缘至于龈上落在桩核上。与传统的冠边缘落在牙体组织上相比,这样设计可以更多的保留腭侧较薄弱的牙体壁,减少龈下的粘结界面,金合金对牙龈的生物相容性更好,但增加的粘接线会增加微渗漏的风险。
目的:寻找唾液腺透明细胞肉瘤(CCS)基因组变异,筛选致癌基因,为CCS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1例石蜡包埋的原发CCS组织的基因突变,用Sanger测序对该患者的外周血和癌旁组织进行验证.结果:外显子组测序以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存在体细胞错义突变c.1061C>T(p.P354L),其突变位点为NBN基因的第9个外显子.结论:NBN基因在DNA断裂修复以及转录因子
本病例是一位患有牙周病的62岁男性患者,上下颌行固定桥修复多年,现牙龈退缩,基牙根面龋,固定桥松动部分脱落、折裂,美观性差咀嚼效率低下,然而患者对美观和咀嚼效率具有较高的要求,希望得到改善的同时减少就诊次数和缩短治疗疗程。接诊后完善牙周治疗,上下颌同时拔除余留牙,因美观及咬合空间因素对上颌牙槽突进行骨平整后植入6颗种植体。在骨愈合期间戴用软衬后的全口过渡义齿恢复部分咀嚼、美观和发音功能。待下颌拔牙
会议
牙列缺失患者对全口义齿修复的满意度跟义齿外观、语言、咀嚼能力、稳固性和舒适性有很大关系,其中的核心是义齿稳固性。为了获得患者满意的效果,全口义齿的制作关键在于两点:(1)精密的印模, (2)准确的颌位关系记录及转移。笔者针对这两个关键点,对标准全口义齿制作环节进行改良,将这两个步骤合二为一,省去牙合 托制备、可调式牙合 架、面弓等步骤和设备,提出了简单、快速、准确的全口义齿印模及颌位转移技术。笔者
会议
Oral premalignant lesions (OPLs) frequently progress from mild-to-severe dysplasia to invasive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 and lo
目的: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是牙齿组织再生中重要的种子细胞,但其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还不明确,因此其应用也受到了一定限制。转录因子BARX1表达于磨牙始基的间充质中,对牙齿形态控制、牙齿及颅颌面发育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揭示BARX1在间充质干细胞牙向分化及牙齿组织再生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有助于阐明间充质干细胞牙向分化的分子机制,为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改建,促进牙齿组织再生提供靶基因和理论依据。
会议
目的:采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青少年上颌发育不足,分析头颅侧位片硬组织的变化.方法对30例处于快速生长期、上颌发育不足青少年采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技术,分别在治疗前及上颌前方牵引半年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评价治疗前后硬组织疗效变化.结果对于快速生长期青少年,上颌快速扩弓的同时伴前方牵引治疗半年后,SNA角增加2.5°,U1-NA角减小3.4°,U1-SN角减小2.7°,U1-L1角增加2.9
目的 评价维生素D在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临床治疗的作用,探索维生素D干预的合适剂量.方法 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口腔科收集362名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进行随机临床对照双盲研究.诊断标准为:口内至少有6个位点牙周袋≥6 mm,附着丧失≥4 mm,×线片显示6个位点以上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3.研究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样本入组,临床基线数据的收集,及牙周基础治疗.第二阶段为样本的随机化分组和
目的:探讨维生素D在慢性牙周炎大鼠模型中对炎性介质的调节作用.材料与方法:分别建立空白对照组(N)、单纯牙周炎(P组)以及VD干预牙周炎组(PV组)动物模型,其中干预组按5 μ g/kg剂量腹腔注射维生素D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及单纯牙周炎组腹腔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12周后处死动物,离骨,测量骨吸收值,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RANKL、TNF-α、IL-1及IL-10的含量.结果:骨吸收值在P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