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书院制度文化初探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anl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书院是自宋至清末,在广州府范围内,以私人创办为主,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校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广州书院制度文化主要通过书院的性质、组织制度、教学制度、藏书刻书制度、祭祀制度、经费管理制度体现出来的.从书院的性质看,广州书院区别于官学的书院"择师而从,择材而授"的文化主张,在组织制度中渗透着"治学严谨,与时俱进"的文化追求.广州书院遵循"德行并举,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渗透着浓浓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其次书院设立严密的祭祀制度,其积极一面在于重视德育、培养学生美好品德与修养,但长期繁琐的封建迷信活动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心智成长.但是,善于经商的广州人在书院经费管理方面制定了许多可以让书院"生生不息"的制度,表现出广府文化"自力更生,精打细算"和"重实用"的文化特征.
其他文献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形式和挑战,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养、全面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以此为初衷,哈工大深研院开始探索理工科研究生人文教育的新模式.首先是确定了以国际化为导向,“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其次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起“语言+文化”的创新课程模式和体系;第三,探索出了适合理工科人文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即熏陶教学、实践教学和文化陶冶教学。
本文首先对科举进行了界定,又从三个层面探讨文化与科举考试的关系,最后从文化视角对科举对读书人的意义及科举的衰落进行了分析,表明了科举是读书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通,和朝廷选拔官员的制度。
英国近代早期社会大变革,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提升社会地位、获取各种特权的阶梯角色.英国社会的乡绅利用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背景下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需要大量文职官员的有利时机培养子弟接受高等教育,这不仅提升了乡绅阶层的知识水平,而且改变了其自身的社会地位,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在近代早期的变迁进程.本文分析认为英国近代早期乡绅子弟重视大学教育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观念变化:从喜好狩猎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内涵丰富深刻,主要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主张,对幼儿教师组织教育活动有直接指导意义.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时要生活化,应将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家长、社区资源优化教育活动,在教育方法上,幼儿教师要鼓励儿童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使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1936年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加大对于电化教育的整治力度,并在1942年-1946年间对电化教育的认识及举措不断完善和发展.认识及举措的完善主要表现在完善官营电化教育机构的规模、确立电化教育(包括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各级行政机构颁布电化教育专门法令和对电化教育学发展做出相应贡献;在电化教育人才培养上,明显不同于大学电影系科的培养模式,其主要是短期速成式的。
教育问题史注重对不同时期同一教育"主题"或"问题"的研究,是当代教育史学研究的重要动向和方法.借鉴这种研究方法,作为语文课程史研究的新范式,廓清语文课程史的研究范围,确定语文课程问题史论的研究原则与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取语文课程问题加以阐发,并对问题史论研究范式的发展进行反思.
教育学论文写作模式多种多样,一直受人诟病的是"假、大、空"的就理论而谈理论的形而上学范式的写作倾向,和在行动研究和校本研究中展现出的"经验——总结"式为代表的形而下的经验论范式或生搬硬套理论的分离范式的写作类型,以及"现状与事实——问题与分析——对策与方法"的三段式的"文八股"范式的写作形式,教育学论文质量令人堪忧,学术泡沫涌起.从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实践取向是教育学的生命所在.实践取向
职业文化传承和创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条件与路径.农业社会,职业教育无缘学校课程,职业文化在规制不健全、公德缺失的职业生活中自生自灭;工业社会,职业学校出现,职业教育课程承担起传承职业文化的重任,大大拓展了职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空间,但工业文化的双重性格给这一时期职业文化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职业教育的被动驱使,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后工业社会,职业教育主动促进社会发展,
华人中文学校从本质上来讲是华侨教育,属于中国教育的一部分.它是近代华人国际移民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第一代华人移民父母希望他们子女学习并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努力.二战以前,在中国政府政治推动和美国社会排华歧视的双重影响下,中文学校在美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二战前的旧金山唐人街作为美国第一大华埠,其华人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最具代表性.但是,即使在中文学校比较兴盛的旧金山,中文学校也只能作为公立学校的补充
民国高校招生考试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丰富性,基本可以归纳为考试阶段、考试内容、招生考试自主权、不同类型高校招生考试、少数民族政策等五个方面.既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历史层面的梳理,对于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形成、变迁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尚缺少深入的探讨,从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总结的规律、对当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启示与建议大多也缺乏足够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