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CrNiM07-6中小模数齿轮的心部硬度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第十一次全国热处理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sh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CrNiMo7-6钢是一种高强度合金钢,此材料合金含量较高,淬透性较好,对于中小模数齿轮,心部硬度的控制是难点,本文主要针对淬火工艺、原材料、淬火介质等影响心部硬度的几个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控制材料、改进工艺等对零件的心部硬度及组织进行控制.
其他文献
传统的直流离子渗氮技术(简称DCPN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已有50多年的历史,己成为化学热处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活性屏等离子渗氮(ASPN)技术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离子渗氮新技术.本文简要介绍江苏丰东、青岛丰东与青岛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研发新型活性屏等离子渗氮设备,总结了其渗氮机理,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ASPN活性屏等离子渗氮设备解决了传统离子渗氮技术的弧光放电、空心阴极、电场效应、温度测控困难和
针对农用20CrMnMo链条轴渗碳淬火疲劳寿命低工程应用现状,本文通过对20CrMnMo进行调质、淬火、淬火+低温回火不同预先热处理,然后进行低温表面催化渗氮处理,优化提高链轴抗疲劳寿命的热处理工艺.通过金相、显微硬度、扫描电镜对渗层组织进行了分析;采用摩擦磨损试验机、链条台架实验机,三维形貌仪对链轴的耐磨、耐疲劳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经过调质预处理的试样能够得到均匀、致密的渗层组织,渗层深度
本文研究了氮化-离子镀TiAlN膜复合处理工艺与未氮化离子镀TiAlN膜处理工艺对钛合金表面力学性能、海水环境下的摩擦学的影响.采用SEMS4800、XRD、XPS、纳米压痕仪,观察了薄膜的表面及截面形貌、化学成分和元素化学价态,分析了氮化后的钛合金表面、单层涂层及复合涂层的相组成变化,测试样品硬度随深度的变化等.结果表明,复合涂层氮化后基底硬度增加,薄膜硬度下降速度慢,有利于提高涂层的耐磨性,且
本文对圆弧滚道表面的感应淬火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并优化,其中包括了感应器与滚道表面间隙的宽度和均匀性、设备输出功率和工件旋转速度的选择,及这些感应淬火工艺参数滚道表面硬度和硬化层深度及均匀性的影响.
本文通过硼砂熔盐对1Cr11MoNiW1VNbN不锈钢进行盐浴渗铬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显微硬度计对1Cr11MoNiW1VNbN不锈钢盐浴渗铬后的渗层的深度、组织结构以及硬度进行分析,利用摩擦磨损试验、高温长时氧化试验和电化学等方法测试渗铬层的摩擦性能、高温抗氧化性能以及耐蚀性能.结果表明,1Cr11MoNiW1VNbN不锈钢经硼砂盐浴1035℃
采用室温拉伸、慢应变速率拉伸(SSRT)、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研究了预时效工艺对7N01铝合金的常温拉伸性能、抗应力腐蚀性能与微观组织的影响.合金经470℃固溶1h后先分别进行自然时效168h和65℃预时效(0、72、168h),再进行双级时效(90℃/8h+160℃/14h).合金经65℃/168h+双级时效处理后具有最高的抗拉强度Rm=397.4MPa和最好的抗应力腐蚀性能I
对SA508 Gr.3钢中存在的偏析程度进行了定量的测定,得出正、负偏析区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重点观察了淬火后的显微组织在回火时发生的变化,采用显微硬度压痕定位,真空炉回火,观察同位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碳元素分布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偏析峰,宏观偏析主要是合金元素Mn、Mo、Ni的偏析;正偏析区的淬火组织主要是淬火马氏体,回火后有大量颗粒碳化物析出,负偏析区淬火组织较复杂,无碳化
本文对盐浴分级淬火介质的冷却特性及17CrNiMo6渗碳钢盐浴分级淬火的工艺特性(畸变特性、心部硬度、金相组织及参考含碳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与快速淬火油淬火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测量含水量、搅拌速度及盐浴温度下盐浴介质的冷却曲线,说明了盐浴分级淬火介质冷却能力的可量化及可调性;与油淬结果相比,盐浴分级淬火对畸变量的控制降低了29%左右,选取适宜的淬火槽搅拌强度有利于控制畸变;根据盐浴
后加工在此意指零件热处理后的磨削加工.本文从热处理后零件制造过程中的磨削加工工序出发,分析磨削加工过程中产生缺陷的类型、原因、影响因素,探索研究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法,合理规划和应用后加工工艺,强调磨削加工工艺与热处理工艺的合理匹配性,达到确保零件使用性能、延长零件服役时间,提高零件使用寿命之目的.
渗碳淬火齿轮在磨削过程中产生的齿面裂纹,严重影响了齿轮的使用性能,是机械制造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生产实践,针对齿轮磨削裂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采用成分分析、显微分析和硬度检测等方法分析了磨削裂纹产生的原因,磨削裂纹产生的原因在于磨削过程中齿面骤然受热,产生高温,表层小面积体积膨胀,次表层区域被退火,硬度降低,冷却液随之对其冷却,表面急剧收缩,硬度增高,次表层仍处于膨胀状态,表面呈残余拉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