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α-干扰素中试品治疗病毒性猪“高热病”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一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908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观察重组猪α-干扰素中试产品治疗病毒性“高热病”临床效果,本试验采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高效表达的猪α-干扰素发酵工艺中试产品,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治技术规范》进行治疗病毒性猪“高热病”临床观察,实践表明:该中间试验产品治疗病毒性猪“高热病”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研究超排绵羊血液中主要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超排效果的影响.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促卵泡素(FSH)、雌激素(E2)、孕酮(P4)等激素和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处理期间,处理Ⅱ组(超排无反应组)血清中FSH水平显著低于处理Ⅰ组(超排有反应组)和对照组(P<0.05);两处理组E2水平呈不规则升降,处理Ⅱ组于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我国的小型猪资源、并对其遗传品质进行检测,本文采用PCR及RT-PCR等方法检测了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在我国三种小型猪血液中存在情况,并通过经典的分型方法对该病毒进行分型;同时还分析了PERV在五指山小型猪体内7个组织中的分布及分型情况.结果表明:PERV病毒广泛存在于所有参检猪血液中,且多以PERV-A亚型和PERV-B亚型存在,只在贵州小香猪体内检测到极少数PERV-
附红细胞体病是附红细胞体感染人和动物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并呈扩大趋势,对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体外培养等生物特性方面,综述该病研究现状,旨在降低发病率,提高生产效益。
介绍了保健养猪的定义和原理,“两型社会”理论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两型社会”理论在保健养猪方面的应用前景、深远影响和时代意义。
介绍了保健养猪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并分析了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和母猪、仔猪、肥猪各阶段的具体保健措施,突出保健养猪技术对提高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鼠疫是由耶尔森氏菌属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烈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蚤叮咬和直接接触患病动物,经过皮肤、粘膜感染,多种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寄主,其中以黄鼠属和旱獭属最为重要。一般先在啮齿动物间传播,然后传染至人,偶而也传染给其它动物。本文就青海省玉树地区鼠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况进行简述。
为了改进地胆头注射液的质量,采集地胆头全草阴干并粉碎,用65%乙醇浸提,结合微波-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地胆头有效成分地胆头内酯并兼顾黄酮类物质,经乙醚萃取、调pH法、水浴浓缩,纯化有效成分和去除杂质。添加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后,灭菌,封装,配制成改良地胆头注射液,并对注射液进行严格的质量和安全性检查。结果表明,在制备改良地胆头注射液过程中有效成分得到较好保留,该改良地胆头注射液符合中草药注射液的质量
ω型干扰素(IFN-ω)与α型干扰素(IFN-α)同属于Ⅰ型干扰素,都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的功能,但它们之间的活性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PCR扩增猫ω型干扰素基因(feIFN-ω),根据GeneBank公布的猫α型干扰素基因序列,合成猫α型干扰素基因(feIFN-α)。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His/feIFN-α和pET-His/feIFN-ω,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进行
本研究以Ⅰ型鸭疫里氏杆菌武汉分离株为菌种研制了油乳剂、蜂胶及黄芪多糖灭活疫苗,并从安全、效果等方面对这三种疫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种疫苗的最佳免疫剂量分别为0.3、0.5、0.3mL/只;攻毒平均保护率为92%、84%、96%;免疫后3~21 d,三种疫苗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效价均逐步升高,至免疫后10 d达高峰(P<0.01),此时APS苗的血清抗体水平显著高于蜂胶苗(P<0.05)。三种疫苗均
应用多重PCR反应(multiplex PCR,m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建立食品中空肠弯曲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以编码嗜热弯曲菌属的16s rRNA基因、编码空肠弯曲菌的gyrA基因为靶基因,选择2对引物,建立并优化了鉴别空肠弯曲菌的多重PCR体系,扩增产物分别为287 b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