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例Ⅲ期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清扫范围的研究

来源 :中国第二届国际食管癌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食管癌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方向与各种病理学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l49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结论:食管癌垂直转移率远大于横向转移,食管旁淋巴结不能作为食管癌的前哨淋巴结对待,胸中段食管癌应行全胸段食管切除加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胸上段食管癌应行纵隔和下颈淋巴结清扫术;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重点在胸腹部,下颈部清扫可酌情施行。
其他文献
本文对食管贲门癌1116例外科治疗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健。外科手术切除仍是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应按规范进行,仅切除肿瘤而不行淋巴结清扫,或单行淋巴结个别摘除是不可取的。
目的:总结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应用器械吻合防止吻合口瘘、狭窄和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41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应用吻合器治疗的结果。结论:器械吻合完整快捷,正确掌握器械吻合的方法及技巧,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总结笔者自1986—2003年17年间对116例食管癌全量放疗后手术治疗的体会。全量放疗后对肺组织、肿瘤上段的正常食管组织、壁层胸膜及切口皮肤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多数病人体质较差,所以术前要行积极的营养支持,给予静脉高营养。因放疗后肿瘤周围组织粘连明显,所以对于气管分叉致主动脉弓上缘水平的肿瘤行右侧开胸,颈、胸、腹三切口的术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暴露以廓清肿瘤,利于电刀彻底止血,减少渗血。同时可提
目的:提高食管癌早诊率,探讨早期食管癌的规范化治疗。方法:回顾性的总结该院10年来43例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资料,占同期手术治疗食管癌的9.4%(43/458);诊断中以内镜检查为主,GI辅助影像学定位;对内镜检查可疑活检病理阴性者,行内镜黏膜碘染色指示下活检,必要时行EUS(内镜超声)检查。全组ep(上皮内)、Ipm(黏膜固有层)及mm(黏膜肌层)癌各1例行EMR(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40例
本文对际食管癌协作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恶性肿瘤TNM分期标准仅根据疾病的解剖范围按程度、逻辑理论性分组进行TNM分期,并不能充分反映食管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并且其它非TNM因素如肿瘤类型、细胞分化程度等也未被考虑在内,需要再版并纠正。
目的:准确勾画肉眼肿瘤靶区(gross target volume, GTV)是现代放疗技术中的关键步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病理验证的方法,评估功能影像FDG PET/CT和解剖影像(CT、钡餐和内镜)在食管癌的GTV勾画中的准确性。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39例接受经胸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病人入组。所有的病人术前均接受钡餐、食管镜和PET/CT检查。由3位不同的研究者分别对CT、P
[目的]探讨改良式和传统式两种三切口术式在食管癌中上段癌切除和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998年2月至2003年1月行三切口中上段食管癌切除共200例。其中更换体位的三切口,作食管癌切除加淋巴清扫,并保留纵膈胸膜或应用后胸壁形成的胸膜瓣来重建纵膈床,胃通过纵膈床作颈部吻合100例(A组);不更换体位的传统的三切口手术,胃也通过破损的原食管床作颈部吻合100例(B组)。[结论]改良式三切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dose-volumetric parameters for association with risk of the acute radiation pneumonitis and late radiation lung injury in patients after three-d
背景:复发和转移在食管癌术后较为常见,以术后2年内高发。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工具比如CT、核磁共振等手段往往诊断价值有限,本研究旨在评价FDG PET/CT对食管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37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行PET/CT检查以确定有无复发及转移,根据细胞学、病理诊断或随访结果确定PET/CT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错误。结论:PDG PET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F- fluorodeoxyglucose PET/CT on detec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Methods 37 post-ope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