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实验方法在屋顶系统风荷载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可靠性准则探讨

来源 :第十六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van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屋顶光伏系统刚体模型测压实验为例,说明了风洞实验方法在屋顶系统风荷载特性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主要问题.设计包含建筑物和光伏板在内的风洞实验模型,对光伏板表面风压进行测试,着重讨论经过面积加权平均运算的光伏组件风力系数,并考虑了光伏系统设计参数如光伏板位置、倾斜角以及光伏阵列间距等的影响.为保证面积平均运算的精度,光伏板模型采用了尽可能密的测压点布置.结果表明:处于边沿的光伏组件风力系数大于处于内部的结果;组件风力系数随光伏板倾斜角和光伏阵列间距增大而增加;减少测点所得结果与密布测点的情况类似或偏保守,并不会影响组件风力系数结果的精度。
其他文献
Hermite矩模型理论建立了非高斯过程与高斯过程的显式变换关系.本文采用Taylor展开式详细推导了Hermite矩模型系数的非线性方程组,确定了各阶模型的适用范围.针对低阶矩模型不能保证前四阶矩完全相等的缺陷,提出了迭代计算方法,提高了低阶矩模型的变换精度.利用Hermite矩模型变换关系,建立了非高斯风压时程的概率密度计算公式、风压极值的概率密度计算公式以及不同极值发生概率的风压极值计算方法
本文通过刚性节段模型测压风洞试验,对两种不同覆冰厚度的准椭圆形覆冰导线模型进行了研究,获取了两导线模型在均匀流场下0°~180°以5°攻角为间隔各风向角下的气动三分力系数以及风压系数的分布情况.根据Den Hartog横风向驰振理论和Nigol扭转驰振理论分析了两种不同覆冰厚度的覆冰导线模型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不同覆冰厚度的准椭圆形覆冰导线模型的气动力差别较大;两个模型表面的风压分布随风向
架设在深切峡谷上的大跨度桥梁,由于桥位处地形复杂,离谷底较高,桥址区的平均风特性一般无法通过抗风规范查得,需要进行专门的测试和分析.本文采用CAWS600-RT型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和MFAS型相控阵声雷达风廓线仪对大渡河大桥桥址区深切峡谷中的风特性进行了实地观测,部分掌握了桥址处的风特征.本文先后分析了桥位处的风速、阵风风速系数、风攻角等风特性,通过分析表明:在类似地形复杂的深切峡谷中,受热力驱动的
当建筑物为具有圆形或者曲面的造型,其表面流体分离的特性会因雷诺数改变而有相当程度的不同.为实际了解雷诺数对于此类建筑物的影响,本研究进行半圆顶大跨度屋盖表面流场可视化试验,透过观察屋盖表面流场特征,以初步了解其影响特性.本研究进行流场可视化实验时,模型放置于离地高35公分平板处,以避免受到风洞地板产生之边界层流影响.观察时以棉花棒沾取四氯化钛涂抹于模型迎风表面,在模型表面即会产生烟雾,则可利用摄影
台风天气条件下的湍流特性是风工程领域一直关注的重点,近些年来的台风湍流特性研究普遍集中在某一个高度,且大多为一套仪器观测,在垂直高度上的同步观测几乎没有,且针对塔身对湍流结构影响的实测分析也不多见.鉴于此,本文运用宁波凉帽山输电线路铁塔的宝贵实测数据,对“梅花”台风的湍流特性空间垂直分布及塔身对湍流场的影响做了分析,为风工程的相关设计参数提供科学有益的参考借鉴.从结果的分析来看,塔身对观测数据的影
台湾同时处于强风及地震盛行之区域,因此结构物之主要设计活载重,风力与地震力占有相当重要之地位。对于大跨度屋顶结构以及高层建筑而言,风载重甚至会超过地震力而成为结构设计时的主要外力。本文针对不同几何外型之矩柱,以表面风压实验量取其在紊流边界层中之顺风向、横风向及扭转向气动力特性.矩柱体几何外型之变化包括深宽比及高宽比两项,参考台湾现行风力规范之横风向、扭转向风力设计条文,选取之柱体分别为:高宽比3、
构建实时监测和采集系统,对强季风作用下的槽式聚光结构进行风场特性、风荷载和风致响应的原型实测研究,获得强季风作用下的风压分布规律和特征,获得整体受力特征和规律,获得真空集热管的风致振动响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进而为聚光结构的光学误差跟踪校准提供校准参数,实现大风条件下的聚光结构的预定光学跟踪.
简化计算公式获得的桥梁颤振临界风速与风洞试验结果有较大出入,而三维耦合颤振的计算方法又难以在非桥梁风工程专业背景的设计人员中应用.因此,在桥梁初步设计阶段,设计人员需要一种较为准确的简化颤振计算方法.基于弯扭两自由度耦合颤振理论和模态坐标下的主梁运动方程,推导了计算颤振临界风速的简化公式.其中,桥梁断面的颤振导数基于薄平板颤振导数,采用升力系数斜率之比的方式线性换算获得.算例表明,该简化计算方法对
利用PIV对高宽比为7的有限长正方形棱柱尾流和二维方柱尾流进行了测量,实验中雷诺数为9300.对流场进行了本征正交分解(POD),分析了各阶模态对湍动能的贡献.基于瞬态流场重建中各阶模态的系数,比较了有限长棱柱尾流和二维柱体尾流的瞬态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在二维柱体尾流中,代表着卡门涡街的1、2阶模态对湍动能的贡献占支配地位,达到了73.6%,而在有限长柱体尾流中,1、2阶模态的贡献仅为45.9%.
基于国内外雪荷载研究现状,开展地面和典型屋盖表面的积雪密度和屋面积雪分布的实测,详细考察温度、雪深、不同地点等因素对雪密度的影响规律.此外,通过典型低矮屋盖雪荷载实测及理论分析,进一步明确典型低矮屋盖雪荷载分布特征,为结构设计中雪荷载的合理取值提出一些建议,以避免房屋在风雪灾害中由于负荷过大而出现屋盖破坏和整体倒塌的现象发生,为雪荷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