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的辨证论治特点及贡献

来源 :全国辨证论治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quil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1.简介金·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称河间居士)撰.一卷.其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刘氏自序及<金史·刘完素传>所载,其成书约在大定十二年至二十二年间(公元1172~1182年).刘完素长期专心致志地钻研<内经>,自述"廿有五,志在<内经>,日夜不辍."还撰写了<医方精要宣明论>、<内经运气要旨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等著作.刘完素对<内经>五运阴阳颇有心得体会,<素问玄机原病式>就是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医生对五运六气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戕害生灵的不良风气,为了澄清对运气学说的种种模糊认识,纠正谬误,指导医生正确运用五运六气变化规律于临床,而将<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及有关内容归纳于五运六气中,作了深刻阐发而著成. 2.辨证论治方法、特点与贡献。
其他文献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简称慢性肾衰,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危重病之一.它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主要发病机理为肾功能持续减退,体内代谢废物(肾毒素)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内分泌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并造成全身各系统损害,进而加重肾功能损害,以致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其主要病理形态改变是肾小球硬化与细胞间质纤维化,而其造成的免疫功能损伤则可能是慢性肾功能患者易发生感染的因素之一.本实
舌诊在中医诊疗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由于计量诊断是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其统计规律性,所以该方法对促进中医诊断标准化和证候规范化、定量化研究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有人提出,计量诊断是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医中计量诊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方面:四诊指标的计量诊断和病证的计量诊断.四诊指标的计量诊断主要是对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舌象、脉象等症状体征客观化、定量化.目前
本文针对服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1年以上的乙肝患者,出现HBV-YMDD变异与中医辩证分型的规律作回顾性的研究分析,从而为将来降低乙肝病毒YMDD变异的发生以及发生乙肝病毒YMDD变异的治疗提供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本研究表明,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五种证型间HBV-YMDD变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若分为实证组(包括湿热中阻型、瘀
中医诊疗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与中医药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多个,其中有肝病、痹症、脾胃病、湿疹、皮炎等专病的辨证治疗系统,也有妇科、儿科、伤科以及内科疾病等各科的中医诊疗系统,此外尚有智能全能型的辨证治疗系统.本文首先就中医各个诊疗系统中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作了论述。接着详细介绍了中医诊疗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流程。最后探讨了系统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情况。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山人,江苏昆山人,通诗文画艺;少时曾学医于朱震亨,尽得其传.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任秦府良医正.著述较多,有、、,以及、等,惜均已散佚.存世仅一书,其书重在对医学探本求源,溯洄者,逆流而上之义,故名之.总之,王氏治学严谨,造诣颇深,在理论上阐发了"亢害承制",并首次区分伤寒与温病,对温热病的辨治及温病学说的产生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临床实践中,在详辨真中、类中的同时,
本文首先对《针灸甲乙经》做了简要概括: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皇甫谧自幼贪玩,无心向学,十七岁时仍"未通书史".幸得叔母教诲,翻然悔悟,改弦更张,矢志苦学.他在研习针灸的过程中,深感、、三书文意深奥且多有重复,于是"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厘为十二卷",这就是著名的,简称.然后论述了辨证论治的方法、特点与贡
曹氏的成书于1937年,此书以经方为经,实验为纬,在题材上别树一格.全书分三卷:上卷载录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白虎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等医案三十五则;中卷载录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小青龙汤证、小建中汤证等医案四十则;下卷载录神志恍惚、肠痈肺痈悬饮太阳转阳明病产后阳明病等内外妇等科病案二十五则.本书一方多案,每案附按语,反映了曹氏以经方治病丰富临床经验.本文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简
叶天士,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温热病的理论与证治多有发挥,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其对内伤杂病的辨证思路及特点,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叶氏主要学术思想及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明辨伤寒与温病之不同,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2.阐明温病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2.1温热病的传变规律2.2治疗大法3.温病变法救治4."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思想5.络病理论与通络法6.通补奇经治顽疾关于通补奇经的
朱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湿热相火为病"诸说名于世,于后世温病学派及日本汉方医学影响深远,又擅治气血痰郁,故有"杂病宗丹溪"之说.其所撰成书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共计四十一篇,因"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特以名书.其中、等篇充分体现了丹溪的学术思想.1重视滋阴补血2攻邪先当补完胃气3擅治痰证,多用越痰法4通利肠胃,倒仓为治综述之,朱丹溪于中首重者阴血阴精,精血之所生源于
一名,历来被认为是后人托华佗之名而作.其文义古奥,似六朝人手笔,故疑是华佗弟子吴普、樊阿等依据华佗遗书录辑,而又为后人撰抄.该书上、中两卷共载医论四十九篇,以内科杂病为主,分论阴阳、寒热、虚实脉法、脏腑辨证、传尸、痹证、中风、痈疽、水肿、诸淋等,下卷列诸病治方六十道.其书名为"中藏经",重点阐述脏腑辨证.1脏腑八纲分证理论1.1虚实大要1.1.1五脏虚实辨证1.1.2六腑虚实辨证1.2寒热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