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瞰“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史学史学科

来源 :2019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会议
横阳翼天氏(曾鲲化)编译的《中国历史》,1980年代以来在学界知名度大为提升,然此书存世稀少,一般研究者多无缘得见其面目,故对它整体面貌的认识依旧不清晰、不准确,其在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史学史上的意义则被今人所忽视。该书虽与夏曾佑、刘师培所编中国历史教科书齐名,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专题研究,或与此书不易寻见及其史料缺乏有关。不过若转换研究视角,留意明治时期出版的各种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充分利用图像
经学家派影响及于近代史学,亦推动着近代学术演进过程中地域性史学特色的形成。常州学派以今文经学为思想基础的历史观影响“新史学”新型历史观的构建。阮元、刘宝楠、刘师培等受扬州学派影响,在治学上以考据见长,主张贯通,不守门户之见。浙东史家在治学上尊崇独创精神,提倡经世致用,与浙东学派的经学发生着密切联系。不仅在陈黻宸、宋恕、章太炎等人身上有所体现,也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史家范文澜。民国史学界的蜀学派以蒙文通
会议
会议
会议
陈寅恪以“一代儒宗”“汉圣”“赤县神州训诂小学之第一人”之誉待杨树达,后者视前者为“畏友”;二位学人年龄相近,相差五岁,在身世、研究领域、服务高校等有太多的交集。杨树达与陈家有着不寻常的“三世”之交,与陈寅恪相惺相惜,在抗战前、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位学人都能保持相互讨论学术。在治学方法上,二位学人亦有多处“冥会”,值得后世学子追忆、效法。
会议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