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进展

来源 :2012年儿科临床药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小儿心力衰竭药物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应用多年的洋地黄药物,在疗效发生机制和应用指征上有很大改进。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使心衰的治疗效果取得了重大进展,新药物如左西孟旦,内西利他己开始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其他文献
本文对古代医家有关中医肾病的论述进行了分析,从中医肾病学的起源与形成、汉代医家、晋隋唐宋医家、金元医家、明代医家、清代医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讨论了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的思路。
尼美舒利在临床儿童发热用药时,对中枢神经和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时常发生,一度被称为儿童“夺命退烧药”。2011年5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修改尼美舒利说明书: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由于国内尼美舒利主要应用于儿科退热,国内生产该药的医药厂商可能因此而损失了过半的市场份额。对于尼美舒利应用于儿科的原由及国内为何禁用于儿童等问题很多人仍不清楚,本文就尼美舒利的特点、风险等做一概述,并为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转基因动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也获得较大进展。而小鼠具有其它实验动物无法比拟的优势,是目前最常用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之一。本文综述了主要的转基因小鼠技术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转基因小鼠必将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对其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目的:评价我院自制中药制剂--“麦芪益肺合剂”的毒副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急性毒性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取预试验“麦芪益肺合剂”三种剂量(高剂量组499.2g生药/kg;中剂量组249.6g生药/k g,低剂量组124.8 g生药/kg分别相当于小儿用量的132倍:66倍;33倍)中高剂量组作为试验小鼠最大耐受量(MTD),对照组用蒸馏水,观察给药后小鼠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结果:该中药合剂以最
目的:了解2008~2010年上海地区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和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及其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上海市81家医院2008~2010年抗感染药物的经营金额、主要品种数量、DDDs以及限定日费用。结果:该地区抗感染药物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复合增长率为12.62%,DDDs和销售金额前两位均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分别列销售金额和DDDs的首位。注射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心脏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用药规范的认识。 方法:检索已有华法林抗凝治疗询证医学文献,以此评价一例7个月先心患儿换瓣术后抗凝药和Vit K1的应用。 结果:低分子量肝素(LMWH)1025 IU单用1日后,和华法林(0.625 mg×2日:0.833 mg×1日)合用3天,PT和INR在正常参考范围内;继续单用华法林(0.7 mg)2天,PT和INR达抗凝目标值,后
目的:分析评价治疗药物监测(TDM)对丙戊酸钠(VPA)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统计分析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剂量、合用药物等因素的相关性。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结果:2002例次儿童癫痫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中,血药浓度在50~100 μ g·mL-1范围内1185例(59.19%),100 μg·mL-1279例(13.94%
目的:了解我院万古霉素的使用情况,促进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药。方法:对2011年下半年本院36例使用万古霉素类的住院患者,就其用药的指征、用法用量、病原学检查、用药监测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大部分病例选用合理,不合理病例主要表现在无明确指征经验性用药、用量偏大或偏小、未定期进行监测、疗程不足等。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此类药物用药监护,保证合理用药。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的方法,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患儿给药44h后取血,通过HPLC法测定稳态血药浓度:观察患儿各项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了解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结果:甲氨蝶呤血药浓度HPLC法测定的回归方程为y=83.542x-10.363,R2=0.9987,线性关系良好。血药浓度较高的患儿更易发生不良反应。结
目的:确保中药饮片调配准确、快速。方法:通过改变传统中药饮片包装与调配模式,并利用ePS电子化药品物流平台,对中药小包装饮片进行条码核销,使中药饮片调配规范化。结果:杜绝饮片调配和发药差错的发生,缩短患者配药等候时间。结论:ePS饮片管理系统结合小包装饮片的临床应用,对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