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分析

来源 :首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ang9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烧伤感染的主要菌种,因其内在特点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天然耐药,同时由于严重烧伤病人大量单一用药而导致耐药性上升,并且产生多重耐药性,使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及控制其传播和流行十分困难.对烧伤病房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并分析造成耐药菌株流行的可能原因,以指导抗生素的选择,是控制烧伤感染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报道广泛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背景下,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结果。
其他文献
目的:检验多脏器功能不全评分系统的准确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以年龄、创伤、感染为重点,从三个不同海拔高度MODS病例中,半随机性任选可相互匹配的病例作为典型案例,分为平原案例(FC),中度高原案例(MHC),高原案例(HC),进行临床评分操作和解读分析,比较各个案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探讨临床遇到的相关问题.结果:被选用的国内外三个MODS评分系统能够伴随病情的变化较准确地反映出以心、肺、脑、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危重病急救医学中一个主要服务对象群体,院前、院内急救管理和复苏技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急救医学中的技术问题如心肺复苏、除颤、循环再造、人工心跳、呼吸通道、人工呼吸、低温脑保护更要求应急、快速、准确、娴熟、到位.面对这些严峻挑战,本文结合文献复习侧重对2005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复苏协会(ILCOR)联合举办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当前急、危重病症造成死亡直接病因,鉴于多个器官的损害,病情错综复杂纵横交叉,涉及多学科,常观点不一,救治中矛盾重重,往往顾此失彼,造成临床医生困惑.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和作者临床体会,现将MODS救治中争议问题浅谈个人认识,以供商榷。
本文连续监测了2000~2002年我院感染性疾病主要的病原菌及抗生素耐药性,为指导和帮助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本地区病原学及抗生素耐药性依据。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旧名嗜麦芽假单胞菌1960年、嗜麦芽黄单胞菌1983年)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现已成为医院感染中重要的病原菌之一,由于该菌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包括亚胺培南耐药,因此,临床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十分棘手.而除复方新诺明外,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NS)对其仍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随着FQNS的广泛应用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几乎可以感染机体任何组织,引起多种疾病.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天然的或获得性多重耐药,研究发现PA细胞膜上的主动外排系统是导致其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PA多重耐药株中共发现四类主动外排系统,野生型PA菌株PAO1的主动外排系统是由内膜蛋白MexAB与外膜蛋白OprM组成的MexAB-OprM主动
肺炎链球菌是社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它可寄居在正常人群的鼻咽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肺部、耳鼻喉部、颅内等多部位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正确及时地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分析湖北地区近三年来肺炎链球菌的分离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已日益成为医院内的主要感染之一,深部真菌感染中以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曲霉.在美国,念珠菌己成为第4位从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在我国,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也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深部真菌感染大多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如念珠菌血症若不治疗死亡率高达50-60﹪.临床需要及时选择敏感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本文主要介绍抗真菌药物耐药研究现状及进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备受临床医生和临床微生物工作者关注.临床常见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给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仍较为严重,所以定期对一定区域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耐药分析,掌握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准确信息,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实验室依据.笔者对我院2003年临床分离的常见病原菌及药物敏感实验作耐药
氟喹诺酮类药物常作为经验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它属于浓度依赖型,其抗菌机理主要是攻击细菌的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topoisomeraseⅣ).而细菌针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主要是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靶位点的突变.由于细菌同时发生两个靶位点突变的几率很小(通常在1/106到1/108)],所以阻止突变株细菌的选择性生长,就可以抑制细菌耐药性突变的发展.因此近几年,在氟喹诺酮类药物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