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联合载神经干细胞的纤维蛋白支架对重型颅脑创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来源 :2015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四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表明,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颅脑创伤的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主要与NSCs的低存活率相关。移植干细胞的大量死亡主要由TBI损伤局部缺血、缺氧、炎症、水肿的微环境引起。本实验采用纤维蛋白支架模拟细胞外基质结构,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研究TBI后原位移植载神经干细胞的纤维蛋白支架治疗的可能性,探讨合载有NSCs的纤维蛋白支架及与亚低温联合对TBI的联合作用。方法 从孕14天SD胎鼠皮层组织中分离NSCs,与纤维蛋白支架共培养,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及NSCs的形态,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类型;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TBI组(A组)、TBI+NSC组(B组)、TBI+MHT组(C组)、TBI+NSC+MHT组(D组),A组通过液压损伤仪行TBI造模,B组TBI后接受NSCs移植治疗、C组TBI后接受MHT治疗、D组TBI后接受NSC与MHT联合治疗,分别在伤后第14、28天通过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NSS)和水迷宫实验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28天后取脑组织切片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观察移植后的NSCs在体内分化情况。结果 电镜扫描提示,NSCs与纤维蛋白支架共培养3天后形态无明显改变;免疫荧光提示NSCs特异性标记物nestin阳性表达,表明神经干细胞在纤维蛋白支架上存活;D组大鼠的mNSS评分在第14天和第28天均低于A、B、C各组,有统计学差异;水迷宫结果显示,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短于A、B、C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D组28天后脑组织取材可追踪到eGFP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了神经元。结论 纤维蛋白支架与NSCs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可降解性。亚低温与载NSCs的纤维蛋白支架对大鼠TBI后的神经功能修复具有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部分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微创治疗已受到神经外科医师的推崇.2010年2月至2015年12月,本科有选择的对20例外伤性幕上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微创穿刺清除
目的:探讨CT颅底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创伤性脑脊液鼻漏漏口诊断价值及开颅手术治疗延迟性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疗效. 方法: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9例延迟性外
会议
眶颅穿通伤(Transorbit penetrating injury,TPI)在脑创伤中较为少,因颅腔开放损伤合并较重眼部损伤,处理较为棘手.在CT检查时应注意损伤路径有无贯穿或毗邻重要血管区,如果存
会议
  重度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重症,也是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在病理生理学方面的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但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提高患者预后意义不大。对颅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头颅外伤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其发病机制与年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代谢因素有关。可结合其影像学特征及临床
随着对脑血管损伤出现卒中症状前的潜伏期的认识以及影像学的广泛应用,鉴定无症状性脑血管损伤患者继发脑卒中风险的高低成为可能.基于受伤方式和损伤机制筛查脑血管损伤高风
大骨瓣开颅手术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实践,从学术界最初的反对,争议到如今的广为接受并应用,充分证明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在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救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强大的生命
会议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目的:探讨使用二维钛网经数字化三维成型后修补较大颅骨缺损的方法、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颅骨缺损患者60例,采用二维钛网经过数字化三维成型技术修补
会议
最近,一些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颅脑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VNS可以减少创伤后癫痫发作,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上调,减轻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