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松适应低磷环境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植物保护博士后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s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营养元素之一,云南松可以在低磷胁迫的条件下正常的生长发育,为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研究发现,其在进化过程中有一系列的适应机制以应对低磷胁迫.笔者利用国内外数据库对云南松适应低磷环境研究文章进行分析,明确目前尚缺乏深入且系统方面的成果,并就云南松根系形态学、有机酸、磷酸酶等方面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进一步阐明云南松适应低磷环境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肉牛血清和尿液两种易获表征样本中氯丙那林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选取4只雌性健康育肥期肉牛(500±25kg),其中1只作为对照,另3只作为试验组,每日将氯丙那林按1mg/kg·bw经基础日粮拌饲试验组肉牛一次,连续饲喂30天后停止给药,继续饲喂基础日粮45天.牛血清样品中于首饲后第2h,即出现100ng/mL左右氯丙那林,随后血药浓度逐步上升,并于持续给药20天达到峰值.在
采用新型通用型检测器—电雾式检测器(CAD),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度米星铵中马度米星的含量.以0.05%三氟乙酸溶液-乙腈(20∶80)为流动相,CAD检测器蒸发温度35℃,马度米星经常规C18色谱柱分离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马度米星在0.305~625μg/m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对数与浓度对数呈线性相关(r=0.9995),平均回收率为102.6%(n=6),RSD为1.3%.本方法简便、线性
本文简介牛樟芝与灵芝之差异性、牛樟芝生长环境及食用历史、采集野生牛樟芝之情况、牛樟芝学名之命名过程、牛樟芝成份与功效,以及牛樟芝人工培植等项目之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发生变化,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低脂肪、低胆固醇、无残留的农产品已成为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因此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农产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的规定仍是以初级农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的.在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农产品是经过一系列加工后才流向市场供消费者选择.但不同的加工
本文综述了杂草稻概念、发生情况、形态特征、对膜下滴灌栽培稻的影响以及杂草稻的综合防治.明确了杂草稻是稻区的一种主要杂草,和水稻形态极为相似,因此防治比较困难.只有采用种源控制、加强栽培管理和开发相应的除草剂综合防治,才能有效控制杂草稻分蔓延和危害.
为了抵御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菌的侵染,植物进化形成了一套复杂而成熟的防御系统.这套防御系统又分为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和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两个层次.在第一层防御系统中,高度保守的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MPs(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被植物细胞膜上特异的模式识别受体
在植物-植食性昆虫漫长的互作过程中,植物不断进化,通过改变形态、物候、化学等构建复杂的防御体系来应对昆虫的侵害.植物防御一般分为组成型防御(constitutive defenses)和诱导型防御(induced defenses),前者为自身天然存在的阻碍昆虫取食的物理及化学因子,后者通过昆虫和病原菌等环境因子诱导产生(Mauricio et al.,1997).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化学防御是近年
作为天然蚜虫信息素,(E)-β-fanesene具有驱避、杀蚜、增效等多种生物活性,是一种新型、绿色的蚜虫行为控制剂.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蚜虫报警信息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展开综述,并预测了其应用前景.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简称BBF)是细菌粘附于非生物或活性组织表面聚集形成的膜样物.它是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生长方式,是细菌为适应环境、维系自身生命所产生的形态学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Pham et al.,2010),是细菌在自然环境中常见的生存状态.
白僵菌菌株HFW-05对烟粉虱和小菜蛾有较高的致病力,近年来,评价了HFW-05的杀虫谱、HFW-05对天敌的影响和环境因子对HFW-05致病力的影响,探讨了HFW-05对粉虱、小菜蛾及棉铃虫的致病机制,分析了白僵菌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及协同应用模式.